-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利群 充满人文情怀的音乐评说者.doc
曹利群 充满人文情怀的音乐评说者
古典音乐,在普通人的眼里是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对于曹利群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不但为之深深痴迷,而且还把自己对古典音乐的感悟变成了一篇篇充满人文情怀的文章。都说音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艺术,曹利群究竟如何使古典音乐在跳跃的文字背后变得可感可触?
懵憧少年偶入音乐殿堂
说到自己与音乐的结缘,曹利群以“偶然”二字来形容。在他10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他的乐感很好,便鼓励他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这个懵懂的少年当时并不知道这对他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有趣就去报了名。没想到这一考竟真的被录取了!命运之神似乎厚爱有加,在他毫无准备时向他敞开了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
然而,事情并不真的像看上去那样纯属偶然。童年的曹利群生长在一个充满歌声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和祖母都喜欢唱歌,母亲唱歌的情景永远是曹利群心中最温馨的回忆,他曾饱含深情地写过一篇题为《母亲教我的歌》的文章,来表达对刚过世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祖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叫做《妇女自由歌》,这是一首依照山西民歌曲调填词而成的歌曲。就是这种最淳朴最自然的音乐形态,在曹利群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对音乐的敏感。
如醉如痴情迷古典音乐
如果说少年时代那场“艺考”激发了曹利群的音乐潜能,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潮则再次点燃了他的音乐激情。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国门始开,各种新事物新思潮蜂拥而至,不断刺激着人们贫乏而又焦渴的精神世界。但对初入大学的曹利群来说,最令他激动不已的还是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播放古典音乐的那一瞬间,“太震撼了!那是我第一次听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曹利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每晚10点到11点,他都按时收听调频立体声,这样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
电台的节目播完以后,他仍感到意犹未尽,要是能反复地听那该多好啊!他托去广州出差的父亲帮他买了一台夏普6060的收录机和若干90分钟时长的空白带,再听古典音乐节目的时候,他就用这些空白磁带录下来。“存了几百盘磁带,直到现在还可以听,可见当时的磁带质量还不错!”说起这些往事,曹先生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学期间,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聆听了大量的古典音乐。当他第一次听到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那是一个苦难的民族”,说着这段往事,曹先生起身走到电脑前,找出了这首曲子,随即房间里就荡漾起了“拉二”开始部分那背负着几代俄罗斯人苦难的大开大合的旋律。他不但自己痴迷于这首曲子,还一有机会就向别人推荐,用他的话说就是,“能发展一个就发展一个”,不少朋友在他的影响下变成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热爱者。
加盟《爱乐》杂志飞扬音乐文字
从听古典音乐到写古典音乐,许多人以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发转变,“不是的,这里有一个契机呢”,曹利群纠正道。这个契机就是《爱乐》杂志的创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爱乐》杂志以其充满人文气息的灵性文字与富有指导性的购买资讯吸引了一大批爱乐者。它的创刊源于几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策划要出一本音乐专刊的热情,人民文学的朱伟,社科院文学所的王毅和曹利群都是当事人,曹利群为杂志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马勒第二交响曲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就像一个虔诚的古典音乐“传教士”与“布道者”,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古典音乐的评述及相关书籍的编辑与翻译工作。
关于音乐评论,似乎有着“圈内”与“圈外”难以弥合的间隙“圈内”人士在文字功力与文化视野上的“短板”与“圈外”人士在音乐功底与历史维度上的“弱项”,增加了音乐评论的难度。然而,这些元素却在曹利群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少时受过大提琴专业训练,对音乐有着赤诚之爱,中文科班出身的他写起乐评文章来得心应手、乐此不疲。并且他那至情至性、至真至诚的乐评文字,总让人感觉到一种美学与哲学高度的人文关怀。
他这样描述从莫扎特到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起于优美,止于崇高。”他在分析柴科夫斯基与马勒音乐创作的不同时已超出了音乐的层面:“柴可夫斯基把音乐创作看作是个人的解放,而马勒关心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他并不为权威定论或固有偏见所左右,而是出于良知为受到不公正评价的音乐家辩护:“富特文格勒在不得已而为之中仍然有他的坚持,希特勒对贝多芬的利用做法完全是对德国精神的扭曲,而富特文格勒心中的贝多芬才是德意志灵魂的最高表达。”
左手音乐评论右手艺术管理
在音乐评论领域自由驰骋的曹利群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去做艺术管理。新世纪之初,他受命去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组建出版社,因故未果,他便开始做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对音乐的谙熟和多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