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朝观音造像的中国化特点.doc
浅析唐朝观音造像的中国化特点
摘要:观音本是印度佛教的舶来品。他被认为大慈大悲、法力无边能救人于一切苦难。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在唐代最为明显。本文则通过研究观音形象在唐朝的中国化转变,并着重以新创的水月观音为例,试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观音造像;中国化;水月观音
在西方净土思想中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但在中国古代无数神祗中,和老百姓感情最深、关系最密切的大概莫过于观世音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广大人民的观音崇拜事实上已超过了包括释迦摩尼在内的所有佛、菩萨。
观世音并非中国本土的神,而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佛教在后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观音信仰也在三国时传入中国。但在起初并没多大的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流传盛行起来,当时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促使人民急需有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渴望得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观世音又译作“观自在”“观世自在”,含有观机往救、自在无阂的意思。据佛教《法华经?普门品》说,受苦受难的众生只要诵念“观世音”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观世音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意译而来。这就让观音走进了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并没有以单独的形象出现,只是胁侍的身份。而到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完成,这即是代表佛教造像以及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正式形成。
我查阅多方资料后发现,唐代观音形象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名称之变。在印度,观音本来叫观世音,是传入中国后,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省去“世”字而改的。
第二,性别之变。总体上观音给人的印象似乎应该是位慈眉善目的女菩萨,当今寺院里所见的观音像都如此。然而实际在唐代以前,观世音更多以男性的形象出现,南北朝时也是有男有女。唐代开始,观世音才逐渐以女性形象出现。例如马郎妇观音、鱼篮观音的来历就是一位美丽女子。
第三,气度之变。中唐以前,神佛都是威严圣洁地高踞于凡人之上,在神佛面前,人们不能不产生敬畏与惊叹,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唐代以后,神佛的形象却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不论是晋祠宋塑、大足石刻,还是麦积山宋塑,都创造出一种人间之神的美。人们通过神的塑造,着重表现了人间的情趣、享乐和欲念,从而使神佛身上也洋溢着一种凡人的气息。这倒使神佛更加贴近了凡人生活。
第四,姿态之变。结跏趺坐者已较少见,坐姿多呈半跏跌坐,跪姿则受到印友希达多太子造型的影响。立姿已不再是严严正正的正面像,姿态上常呈s型的曲线,此一样式虽在早期即已出现,唯真正有着阿娜多姿的倾向则非唐代莫属。同时,细部线条从生涩呆滞到轻柔艳丽,那种飘逸中具有流动感。
第五,形象之变。在所有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名称最庞杂,变化最繁多,样式最丰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思维的影响,民间观音形象不再只是称念,而是自己塑造了具体的观音形象。例如阎立本创的杨枝观音像,周?P创水月观音像,并逐渐发展为“三十三观音”。
诞生于唐代的水月观音的形象集以上几个特点于一身,她的出现可以说是观音造像最具中国式审美意象的表现形式。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记载最早见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描述周?P画水月观自菩萨。在其卷十称:“……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水月观音是三十三观音造像艺术样式之一,画史记载的周?P作品已无原迹可考,现存敦煌壁画及出土绢纸遗画中的水月观音图也早不过晚唐五代。然而西夏时期至今尚存的水月观音图,则可为洋洋大观。与其他观音形象不同的是,她完全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在造像意境上具有抽象性与写意性,通常表现为以手抚膝、半跏趺坐思维相或手持柳枝和净瓶,姿态随意,身后为一轮圆月背景,通常描绘有泉流池沼、山峦丛林,宛若一幅山水画。按文献记载,水月观音像至迟在晚唐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常见,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敦煌出土的后晋天福八年(943)绢本像。雕刻则始见于杭卅I西湖石窟后汉乾?v占二年(950)的“朱知家镌观音像”,五代以后的水月观音像较多地出现在甘肃河西地区、四川大足、安岳以及陕西北部石窟中,基本式样为:龛形呈不规则山石状,龛侧上方雕出插有柳枝的长颈净瓶,菩萨游戏坐,体微侧,面向前方或略下视,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身下为各式供养人像。随着时代的演进,花饰由繁而简,着色由浓而淡,其四周的背景也渐次改变,观音姿势也由侧坐到斜倚半卧状,华美的装饰逐渐转化成朴实的白衣观音,或有善财童子参见的岩居观音。
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象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象浮在水上,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