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形象的生成过程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女形象的生成过程考察.doc

玉女形象的生成过程考察   [摘 要]汉魏六朝文学经常出现玉女形象。此形象的生成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的漫长过程。战国世俗文化是其诞育的主要土壤,美丽是其主要内涵。东汉中期以前的汉代文献,承战国余绪,又侧重开掘其仙性、风情、才艺、美艳等特征。东汉中期以后,道德内涵被赋予此类形象,作为女仙,她们美丽非凡,多才多艺,冰清玉洁,且愈向后发展,风情妁因素愈减少,贞洁的品性则被强化。   [关键词]玉女 形象 生成过程 美善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0)02-0136-08      一、战国:形象的孕育期      玉女是汉魏六朝文学尤其是道教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组女性形象。追溯早期玉女形象的生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道教文学形象的文化与文学渊源。   说玉女,先要廓清玉的内涵。玉在早期人类活动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从出土实物及文献记载的玉器形状及用途来看,先民对玉的功用认识极为丰富,如佩饰功能,贯通天地的宗教巫术功能,保健功能等。然而,不同时期,玉所彰显的主要文化内涵不同。   从《诗经》的用例来看,周文化视阈中的玉主要用为祀神、配饰、馈赠,彰显主体的高贵与美好。《召南?野有死鹿》一诗,现代一般以为是对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男子夸女子貌美,女子担心他动手动脚,惹起狗叫:   野有死唐,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沉浸在爱河中的男主人公面对所爱,觉得对方无不美好,遂以玉喻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与“怀春”相应,“如玉”主要是就女子的容貌言。汉儒乃以德为释:“如玉,德如玉也。”(《毛传》) “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郑笺》)然幽期密约中的女性,恐怕很难用坚而洁白来形容。   当然,汉儒的笺说渊源有自。早在战国时期,儒家即已形成一套关于玉的理论,认为玉的缔质、光泽、硬度、文理、音色与人物品质方面的仁、智、义、礼、乐、忠、信等具有同构关系,可以互相感应交流,号召君子“比德于玉”,并以玉的品德来鞭策、约束人。《礼记?聘义)云: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拚瑜,瑜不拚瑕, 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与此相应,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祭统》有:“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玉女,即美好如玉之女,其美好,应主要是就品德而言。其内涵,与《诗经》中的“如玉”之女,当有所差距。   在战国其他文献中,作为特定称谓出现的玉女,是指容色美丽的女子。《吕氏春秋?贵直》:“(晋)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韩非子?难二》文字与之大致相同。晋惠公夷吾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昏庸之君,以背信弃义著称。《左传》对此人行迹多有记载。他是晋文公重耳的异母兄弟,晋骊姬之难,与重耳同时出亡。僖公十年,夷吾听从邵芮之言,重赂秦国,在秦国帮助下,登上晋君之位。临行,其姊穆姬(秦穆公夫人)将亡故太子申生之妃贾君托付给他,嘱其“尽纳群公子”,可他回国后,却“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见《左传?僖公十五年》)联系《左传》中晋惠公与申生次妃贾君私通等行为,可以推断,玉女是男子情欲的对象,美色是其固有内涵。   既然玉女作为特定称谓出现在战国时期,对玉女的形象内涵欲作深求,相关的战国世俗文化背景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兴起,相信通过服食、导引、行气、祭祀、房中等方术,可以达成肉体的长生不朽。玉的保健功能、宗教巫术功能服务于新的需求,成为长生者的食用之物,即不死之药。《山海经》是战国文献,多次提到白玉、苍玉、玄玉、水玉、玉膏等。《西次山经》提到昆仑之阳的?Z山: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墨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 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黄帝在战国秦汉传说中仙气十足,文献对于其成仙术的记载颇多。此处,玉成为黄帝保持其仙性的食粮。玉的作用,主要就是供人服用,使人长生久视。战国文学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食玉举措均在此观念背景下产生: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糜以为粮。(《离骚》)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九章?涉江》)怀琬琰之华英。(《远游》)   这说明,食玉佩玉可得长生之说,已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广泛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