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史一体与文体谱系.doc
经史一体与文体谱系
[摘要]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体学家。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在“六经自有史”学术理念的指导下,郝经初步构建了一个“文本于经”的文体学谱系,并以详尽的文体论充实了这一谱系,在文体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郝经 六经自有史 文本于经 文体谱系 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8-0140-05
郝经是元初有重要影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四库馆臣在《陵川集》提要中说:“其生平大节,炳耀古今,而学问文章,亦具有根柢,如《太极先天诸图说》、《辨微论》数十篇,及论学诸书,皆深切著明,洞见阃奥。《周易》、《春秋》诸传,于经术尤深。故其文雅健雄深,无宋末肤廓之习;其诗亦神思深秀,天骨挺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不但以忠义著者也。”[1] (P1422) 高度评价郝经的人品、学问,并以其诗文与元好问相提并论,足见推重之意。可是,在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郝经极少引起学界的关注。直到近30年来,才开始出现一些关于郝经的专题论文,论题则主要集中在其理学思想、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成就上,而对其文体学成就,几乎无人涉及。① 实际上,郝经有《原古录》、《文章总叙》等重要文体学论著,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体学思想,理应得到文学与文体学研究者更广泛的关注。
一、经史一体说
郝经家世儒业,是元初最早接受程朱学说的北方儒者之一,又是一位积极有为的政治活动家。因此,其读书治学重视实用,力图把儒家理论与治国安邦结合起来。早年作《志箴》曰:“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欲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达必先天下之忧,穷必全一己之愚。贤则颜孟,圣则周孔,臣则伊吕,君则唐虞。毙而后已,谁毁谁誉?讵如韦如脂,趑趄嗫嚅,为碌碌之徒欤?”[2] (卷21《箴》) 足见其经世致用的儒学旨趣与理想抱负。
郝经一生信奉儒道,推崇六经。在他看来,道是具体可感的,存在于天地万物中,而总萃于人,尤其是圣人。六经则是道的形器,是圣人载道、传道的工具,“故《易》即道之理也,《书》道之辞也,《诗》道之情也,《春秋》道之政也,《礼》、《乐》道之用也。至中而不过,至正而不偏,愚夫愚妇可以与知,可以能行,非有太高远以惑世者”,“谓夫虚无恍惚而不可稽极者,非道也。谓夫艰深幽阻高远而难行者,非道也。谓夫寂灭空阔而恣为诞妄者,非道也”,“至易者乾,至简者坤。圣人所教,六经所载者,多人事而罕天道,谓尽人之道,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道”。[2] (卷17《论八首?道》) 可见,郝经的道,不同于天道、性理、象数等抽象、玄虚、高远的观念,而是以人事为归依,明而易见,近而易行的。六经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道的内容和精神,是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表现,而非至高无上的神圣教条。
六经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具备史的性质。《春秋制作本原序》:“《春秋》以一字为义,一句为法,杂于数十国之众,绵历数百年之远,而其所书虽加笔削,不离乎史氏纪事之策,而无他辞说。”[2] (卷28《序》) 明确指出《春秋》纪事的史体特征。又《一王雅序》:“六经具述王道,而《诗》、《书》、《春秋》皆本乎史。王者之迹备乎《诗》,而兴废之端明;王者之事备乎《书》,而善恶之理著;王者之政备乎《春秋》,而褒贬之义见。圣人皆因其国史之旧而加修之,为之删定笔削,创法立制,而王道尽矣。”[2] (卷28《序》) 这里把经与史更密切地联系起来。首先,在起源上,六经中的《诗》、《书》、《春秋》是圣人“因其国史之旧”修订而成的,可谓经、史同源;其次,在内容上,三部经典分别反映了王者之迹、王者之事、王者之政,换言之,即王者之史。六经所传王道,是通过王者之史体现出来的。合此二端,则经、史本为一体,分疆划界,实出后世。《经史》曰:
古无经史之分。孔子定六经,而经之名始立,未始有史之分也。六经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书》史之辞也,《诗》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断也,礼乐经纬于其间矣,何有于异哉!至马迁父子为《史记》,而经史始分矣。其后遂有经学,有史学,学者始二矣。经者,万世常行之典,非圣人莫能作。史即记人君言动之一书耳,经恶可并?虽然,经史而既分矣,圣人不作,不可复合。第以昔之经而律今之史可也,以今之史而正于经可也。若乃治经而不治史,则知理而不知迹;治史而不治经,则知迹而不知理。苟能一之,则无害于分也。[2] (卷19《论》)
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指出“古无经史之分”,明确倡言并具体论证“六经自有史”。汉代以后,经史由同源而分流,已不可逆转,经主阐发义理,史主记载事迹。尽管如此,两者依然互相渗透,互为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不仅因为二者同源,更因为经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