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doc
网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近年来,网络文化带给中国民众难以置信的迅猛冲击与影响,如同京剧的变脸一样,互联网在为民众变出各种五彩斑斓的生活样式与创造各种奇迹外,也同样变出让人难以消受的各种“鬼脸”。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网络文化的这种双刃性演绎的更是淋漓尽致。
首先是网络低俗之风泛滥,从“艳照门”事件、“百度竞价排名”风波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互联网的暴力和低俗倾向总会引起社会的诸多不安。网上色情信息泛滥,网络暴力、网络恶搞、侵犯他人隐私在网上更是不绝如缕。网络犯罪也比较猖獗,网上赌博、网络钓鱼等各种诈骗手段屡禁不绝。道德滑坡现象在网上也特别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在网上也经常遭遇滑铁卢,反传统、反权威、反经典、反主流成为网络的时髦。
中国网络上的种种乱象,有人称之为“新的文化革命”。对任何怪异、荒谬甚至可笑的现象,都会有人打压,有人吹捧,甚至“成党成派”,“真理、价值和道德在这个环境里都被扭曲了”。诸此种种,我们不禁忧虑,中华文明是否就不适应网络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如何才能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网络文化建设是不是可以抛弃中国国情?
冲突与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所以产生中华文明与网络文化的是否适应的问题,关键在于当下网络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很多冲突上。首先文化的表现形态上,网络文化是一种高科技文化、虚拟文化,而传统文化要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其次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一种消解的作用,有时甚至输入大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动摇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并给人们造成一定程度的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此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表现在其对汉字表意性、传统的语言方式、传统的知识存储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上。
其实,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这些冲突更大程度上是从工具理性上衍生出来的问题,从本质上看,网络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和谐”和“包容”上,和合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核心思想,这和网络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的特征异曲同工。
从传播形态上看,由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中国传统文化加盟网络文化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上具有了更多和更便利的传播途径,同时只要文化的内核与本质不变,形态的变迁从某种形式上说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很多文化典籍,平时借阅和保存都比较困难,但是通过文字上网,国人可以任意查阅、点看,还可以图文并茂、解说评论,对传统精髓文化的传播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很多形式与表象上,传统媒体对中国文化传播也主要体现在对这些蕴含文化意味载体的表象进行传播。而网络媒体不断可以对各种传统中国文化现象进行多元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评论、博客评论以及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对中国文化精髓进行“画龙点睛”式的互动传播。
相对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文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在网络上的殖民危机,一味的被动与因循守旧,中华文化就有被吞没和消逝的危险。因此,中华文化要想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文化提供的契机,主动走出国门,同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一方面传播我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如鲁迅先生讲的“拿来主义”,吸取一些西方文化的精华,来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如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缓缓拉开的巨大画轴开始,次第上演的中国历史文化,无不显现了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开幕式内容在网络媒体上通过各种形式广为传播。事后,各国民众无不对开幕式所表现的中华文化交口称赞。国内外网民更是在博客、BBS和各种社区甚至是新闻跟帖上对此大加评论。中国传统文化同网络文化的这种合谋,既壮大宣扬了自己,又有效了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与干扰。
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德的培育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道德是个人心目中的群居本能。从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与网络文化并非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二者从本质上讲是相容的。而基于网络文化后喻性、虚拟性而产生的诸多网络乱象与问题之解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中华文明的张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网络道德与网络的无缝链接,使道德真正成为网民心中的群居本能,成为网民行为与价值判断的一杆秤。
网络中网民道德群居本能的构建,首先需要网络道德规约,以便形成网民的网德自律。因为网民自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统一可行的网络规约对网民进行道德规制,需要对网民进行长期教育,最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里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使网民在道德的规制下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如在美国,网民行为的道德标准有著名的“摩西十诫”。而在我国,至今尚缺乏一部与我国社会文化习俗相符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加强我国的网民道德自律,首先应该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