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专题一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VIP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专题一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间: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动词。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指导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由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现代是“听话,安顺”,褒义词。“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现代是“诽谤”,贬义词。   4、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