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觉学习型对文本教学资源的选择优先度较低
* 流程圖 解說水循環 * 分段指標能力→科學與技術認知 一、二年級 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或使物體振動發出聲音。 五、六年級 知道溫度高低不同,使水的存在形態改變,是形成霜、露、雲、雨、雪的原因。 知道熱由高溫往低溫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輻射。傳播時會因材料、空間形狀而不同。此一知識可應用於保溫或散熱上。 國中一至三年級 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知道溶液是由溶質與溶劑所組成的,並瞭解濃度的意義。 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 對照九年一貫相關課程課綱 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目標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汙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汙染、核汙染、空氣汙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環境教育 適用對象16 歲以上(含16歲) * 遊戲製作 教學目標訂定 瞭解水文循環排序 瞭解水文循環機制 人文活動如何水分子移動 水分子移動如何改變環境現況。 * 日常 生活 科學 社會 議題 漁業養殖 土砂採取 崩塌 土壤層 乾土 森林 坡地農業 土石流 地層下陷 植物生長情形 * 移動模式 能量 熱能 力學能 重力 滲透 基質 壓力 離子 * 校園學習 E–Learning M–Learning 載體選取學習形式 * * * * * * 結合科學與環境議題的故事劇情 場景名稱 場景元素 移動元素 任務 挑戰 學習重點 大氣層 大氣層 冷 形成雲朵產生降雨 在日出前完成 雲朵形成 森林 樹林/裸地/窪地 重力 形成水膜路徑 雨滴限制 截流與漥蓄/有無植被覆蓋對地表的保護 坡地農業 斜坡/蔬菜/喬木/土壤斷面 離子 拯救植物 植物萎凋速度 肥料與農藥濃度對植物造成得影響/電導度 土砂採取場 已開採坡面/挖土機/土壤斷面 土粒/水分子 平衡山坡 土石採取干擾 土砂開採行為可能造成的災害 土壤層 土壤斷面/草類 離子 脫離土壤束縛 提供植物生長環境 植物生長所需元素/水分如何進入植物/蒸散作用 乾土地 乾土/土壤斷面 重力 在乾土中形成水路 乾土基質勢能 土壤基質勢能/土與水作用產生土石流 地下水層 地層及河流斷面 水壓 拯救河中的魚 地下水抽取降低水位 入滲/地下水與生態基流量關係/地下水抽取對河川生態影響 彎曲河道 河道/凹岸/道路 土粒/水分子 平衡河床的坡度 河床掏深速度 河床地貌與水流關係/河床凹岸與道路崩塌 魚塭 魚塭/抽水管/地層斷面 鈉離子 平衡水中的溶質的濃度 魚群活動範圍縮小速度 地下水抽取與地層下陷關係/地層下陷使土地沒入海中 海洋 海平面 熱能 回到大氣(家鄉) 在日落前完成 蒸發作用 * 接下來的工作 * 解說水循環適性教育遊戲製作 瞭解該種做法是否助益於學習 對於哪一種學習類型者幫助最佳 提供未來適性教育研究者參考 期望達到的目標 *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 授課老師︱林俐玲 教授指導老師︱林昭遠 教授報 告 人︱ 藍宥嘉 報告日期︱ 2013/12/23 Concepts of Hydrological Cycles Interpreted Using Adaptive Educational Games 以適性教育遊戲解說水循環之探討 科學人文主義左派分子 Bernal, Hogben Haldane 1930S 科學知識應是屬於每一個人,特別是向社會展現其與科學的關聯。 1960S 日常生活 科學教育 社會議題 STS 科學教育理念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科學教育發展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1960S 1994S 2001S 教改 JUMP 使科學紮根於生活與文化之中。 應用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理性批判社會現象,並為各項與科學相關的公共事物做出明智的抉擇。 藉不斷提升科學素養,貢獻於人類世界的經濟成長及永續發展。 (科學教育白皮書,2003) * 科學教育發展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 * E. V. Glasersfeld(1989) 建構論(constructivism)的兩大觀點來看: 1. 知識並非被動獲取,而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