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pptVIP

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到处知何似 ——人生感慨 1、感慨社会:社会浑浊、世风日下、家国破败、政治腐败…… 2、感慨个人:身世坎坷,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落魄他乡,忧愁幽思…… 诗人与酒 将进酒 李白 将进酒(qiāng)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 背景分析 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 本诗可能就是三人饮酒言欢时李白所作的劝酒词。 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 1、同僚诋毁: 因深得玄宗赏识,故遭他人嫉妒诽谤。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朝政腐败: 宦官、外戚干政。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3、不合时宜: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流露有意归山的迹象。 就在此时, 被赐金放还。这次的归山, 实际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小 结 课后作业 一、掌握本文将( qiāng )、馔( zhuàn )、恣 ( zì )、谑( xuè )、径( jìng )的读音; 二、掌握将( qiāng)、钟鼓馔玉、恣、谑、径、将( jiāng )、 沽(通假字)的意思; 三、结合作者生平,试比较《行路难》与《将进酒》思想情感的异同; 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zhǎo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题分析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由苏辙诗中的感慨 ,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