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列腺癌8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_1
前列腺癌8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是男性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类型。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前列腺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内分泌因素在前列腺癌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这种疾病不发生在青春期前就去睾的男性,并且在肝硬化导致雌激素过多的病人中发生率低。多数病例是在50岁以后诊断的。据 文献 报道,还可发生于青年人,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它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在尸检时得到证实。此外据文献报道前列腺外区萎缩后增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变化与前列腺癌似有密切关系,而内区腺体的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似无直接关系。
1 材料与 方法
1.1 材料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间前列腺癌的手术标本8例。其中5例由手术摘除的前列腺病检出,余3例从电切的破碎组织检送,材料全部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本组病例进行了术后随访,最长者12年,最短者3年。
1.2 临床资料 患者平均年龄63.8岁,大多数患者主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和发热等症状。直肠指检:腺体增大~Ⅲ度,与B超检查一致;质中或较硬,结节状或中央沟浅平,少数精囊变硬。
1.3 病理检查
1.3.1 肉眼观 完整标本呈结节状或弥漫增大,最大径7.5cm。切面见瘤组织分界不清,灰白淡黄色,质硬,常有砂粒感,大小不一(由直径<5cm大至占据数个前列腺),最大均在4cm以上。破碎标本则选色灰白的小块组织制片。
1.3.2 镜下观 按占优势的组织形态可分三型。(1)高分化腺癌3例:腺体大小不一,大者不整形、成角、出芽或见三两个细胞散入间质;小者小圆。腺体稀疏分布,纤维间质增生,腺周平滑肌囊变平直。上皮多为单层,细胞立方、圆形,核圆、椭圆,核膜厚,染色质不匀,一些细胞见单个突出的核仁。(2)中等分化腺癌2例:腺体密集,背靠背或共壁。有的形成乳头或筛状结构;一些分泌细胞中核仁显目。其他特征与高分化腺癌大致相同。(3)低分化腺癌3例:癌细胞呈实性巢状,梁状排列,或弥漫散在,几乎无腺样分化。纤维间质和慢性炎细胞反应重。
1.3.3 免疫组化 PSA和PAP抗体是证明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的标志,特别是用于识别前列腺来源的转移癌。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和电切技术的广泛 应用 ,及对病理诊断标准认识的提高,使PC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单纯切除或尿道电切标本约10%~20%可检出癌。
2.1 前列腺癌分类及阶段 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分为以下类型和阶段:(1)原位癌:无症状,仅于镜下见腺体或导管被异型显著的癌细胞取代,但基底膜完整,腺叶结构保留,似乳腺小叶原位癌;(2)潜在型瘤:无症状,多于尸检中发现,病灶小,多为高分化腺癌;(3)隐匿型癌:以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癌肿小,无明显局部症状;(4)偶发癌:临床表现为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后病理中发现伴发癌;(5)临床癌:具有典型(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2.2 组织学类型 (1)一般类型者,包括腺泡癌、融合性腺泡癌、乳头状腺癌、筛状腺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和透明细胞癌等;(2)特殊类型者,包括黏液癌、导管癌、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肉瘤样癌、小细胞癌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癌。
2.3 扩散和转移 “被膜”(即前列腺外的纤维肌肉层)的侵犯在PC中非常常见,但侵犯邻近组织则较晚,直肠、尿道很少受侵犯,膀胱底部和精囊易受累及,可直接侵入椎体。可经血道及淋巴转移。
依照Mostof等[1]提出的PC病理诊断标准,即组织结构紊乱;侵袭性生长形态和细胞核间变等来判定,日常外检中胞核间变多不显著,腺周平滑肌束与腺体关系不协调较易观察。近来提出的分泌细胞中出现大核仁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指标[2]。
鉴别诊断[3]:(1)中至重度前列腺上皮内瘤:腺上皮层次增多,胞核拥挤,呈现轻度至显著异型;增生腺体的多层腺上皮细胞形成突性团簇(丛状)或具有纤维血管囊的乳头突入扩张的腺腔内,并可形成簇状;基底细胞层尚存,基底膜未受损。胞核有程度不一的间变,核仁不大。(2)非典型腺瘤样增生:有新生的小腺体,大小形状不一致,较密集,基底细胞增生和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等。(3)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呈现结节性增生,边界清楚(无包膜)。结节成密集的由基底细胞构成的大腺泡。腺腔多存在,或不明显以至消失。有的腺腔可较大,被覆1~2层基底细胞,为不完全性基底细胞增生,易误为腺癌。(4)前列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结节内密集的腺泡较大,形成乳头状、筛状结构,间质较少,增生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富含糖原、无黏液)、胞核无异型,大小一致,成椭圆形或圆形,核仁不明显,不见核分裂象,这类在临床易误诊为前列腺透明细胞癌。(5)慢性前列腺炎:见弥漫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腺体和导管上皮呈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