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鼠鞘内注射方法的改进与验证
大鼠鞘内注射方法的改进与验证
【关键词】 注射,脊髓; 布比卡因;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鞘内给药是在脊髓水平研究药物作用的重要手段,因直接鞘内注射方法操作简单、干扰因素少,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传统的鞘内注射方法为Mestre法,它是以穿刺时出现甩尾动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1],但笔者在进行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判断标志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对鞘内注射方法进行改进(即New法),以回抽有脑脊液或注射后出现甩尾动作为穿刺成功标志,并验证其可靠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D大鼠60只,雌性,9~11周,体质量(320±26.5)g(290~340)g,由 中国 科学 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沪)2007005,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按New法和Mestre法进行穿刺,鞘内注射0.5%布比卡因。盐酸布比卡因(上海复星朝辉药业公司);异氟烷(意大利雅培公司);25 μL微量进样器(上海高欣玻璃仪器厂),针头剪短至2.5 cm,针孔长径磨至1 mm,蒸馏水洗净后高压灭菌备用。
1.2 方法 New法组大鼠在1.5%异氟烷麻醉下[2],取伏坐位,以L5-6棘突间隙为穿刺点,保持穿刺点与大鼠背部最高点的垂直距离3 cm。实验者左手探及髋结节,其水平位置即为大鼠的L5-6棘突间隙。左手拇指和中指置于大鼠L5-6棘突间隙两侧,并向外绷紧皮肤。以食指定位,右手持微量注射器从间隙垂直缓慢进针,出现甩尾动作时助手按压大鼠一侧颈静脉部位,注射器回抽有脑脊液后注药10 μL,注药时常又出现甩尾动作。Mestre法组具体操作按 文献 [1]进行。观察2组大鼠在注射布比卡因苏醒后双后肢的瘫痪情况:有无瘫痪、针刺反应及夹尾反射。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2组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 用New法进行鞘内注射,30只大鼠中有4只未出现穿刺成功的标志,即回抽无脑脊液或注药过程未出现甩尾动作。大鼠苏醒后,Mestre法组大鼠活动自如14只,针刺反应及夹尾反射均出现躲避现象,瘫痪16只,瘫痪率(53.3%)。而New法组大鼠均出现双后肢瘫痪,两后肢不能负重、拖地以及针剌小腿无回缩,瘫痪率100%。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770,P0.05)。
2 讨 论
在动物实验中,鞘内给药是研究药物在脊髓水平作用机制的重要给药途径,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微量进样器采用Mestre来进行实验研究。Mestre法以大鼠的尾巴出现颤动或突然的侧向甩动为鞘内穿刺成功的标志,认为是注射针头触及大鼠的终丝所致,从理论上表明针头正好位于蛛网膜下腔[1]。
本研究发现,Mestre法组中布比卡因注射结束后有14只大鼠活动自如,提示药物并未注入蛛网膜下腔,说明了这种标志方法并不可靠。笔者认为由于大鼠棘突间隙较小,微量进样器的针头碰到周围神经根时同样可出现甩尾或侧身动作,而且即使微量进样器针头进入蛛网膜下腔,也不能证实针孔是否全部位于腔内,从而未能使药物全部注入蛛网膜下腔。为此,笔者改进了注射方法,以回抽到脑脊液或注射后出现甩尾动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观察注射布比卡因后大鼠的双后肢瘫痪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新法的大鼠均出现瘫痪,瘫痪率高于Mestre法组(P0.05),证实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且操作过程简单迅速。
本次改进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并不是每只大鼠都能回抽到脑脊液或注射后出现甩尾动作。笔者穿刺了30只大鼠,有4只未出现穿刺成功的标志,穿刺成功率为86%,与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强调实验中大鼠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并压迫颈静脉,以利于脑脊液回抽。研究还发现,周龄越大(9周),穿刺成功率越高。
国内报道,在大鼠清醒情况下完成鞘内穿刺给药的操作,认为这样可避免麻醉药对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3]。但是笔者发现,清醒穿刺时大鼠出现明显的挣扎扭动,穿刺极难成功,并且影响到对穿刺是否成功的判断,与 文献 报道类似[4]。采用在1.5%异氟烷浅麻醉下进行鞘内穿刺给药的办法,停药后大鼠可在1 min内苏醒,对随后实验研究影响很小,值得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 参考 文献】
[1] Mestre C,Pelissier T,Fialip J,et al. A method to perform direct transcutaneous intrathecal injection in rats[J]. J Pharmacol Toxicol, 1994,32(4):197200.
[2] Zucker J. Central cholinergic depression reduces MAC for isoflurane in 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