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第二章教案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水分气化和水分扩散 水分气化阶段:水面上的水分子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后,温度升高,动能增大,当达到大于水分子间的内聚力时,跃离水面逸入空气中成为水汽. 水分扩散阶段:逸出水面的水汽,在水汽的扩散作用及空气的对流和湍涡作用下,离开紧贴水面的上空而跑到更远更高的地方去了,从而有利于蒸发继续进行. * 影响蒸发的因素-水分扩散阶段 水汽压:水汽的扩散作用很缓慢,一旦饱和蒸发就会停止. 空气的对流:接近水面的空气温度高于上层空气的温度,上层下降而下层上升,形成对流使蒸发继续进行。 大气湍流:大气湍流是指空气随机的不规则运动形式(大气紊流)。湍流由大小不同的若干湍涡构成。 总的来说,影响蒸发的因素包括温度、水汽压的饱和差、水分子扩散、空气对流与紊流。 * 水面蒸发的观测-器测法 器测法: 应用蒸发器或蒸发池直接观测水面蒸发量。 水面蒸发器有E601型蒸发器(直径为61.8cm的空心圆柱),以及面积为20m2和100m2的大型蒸发池。 折算系数: 当蒸发面直径大于3.5m时,其蒸发量与天然大水体较为接近,因此可用20m2或100m2的蒸发量与小型蒸发器的蒸发量之比作为折算系数。 * 2.5.2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保持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土壤进入大气的物理过程。 土壤是一种有孔介质,具有吸收、保持和输送水分的能力,因此土壤蒸发还受到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复杂。 * (I) I:土壤湿润,毛细管上下沟通,表层水得到下层的充分供应; 含水量到田间含水量 (II) II:水分减少,供水条件差,蒸发率越小,直到毛管水开始断裂,毛管水无法达到地面; 含水量到毛管断裂含水量 湿润土壤蒸发三阶段 o W 1.0 E EM W饱 W田 W断 (III) III:毛管向地表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遭到破坏;薄膜水或气态水缓慢向地表移动。 蒸发量微小 * 2.5.3 植物散发 植物散发: 指在植物生长期,水分从叶面和枝干进入大气的过程,又称蒸腾。 与土壤环境、植物结构、大气状况等密切相关. 对于天然情况下,温度、光照基本适宜,植物的散发过程与土壤的蒸发过程很相似,因此常与土壤蒸发一起计算。 * 2.5.3 植物散发 植物散发过程分析: 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和土壤水的浓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高达10多个大气压的渗压差,促使土壤水分通过根膜液渗入根细胞内。 进入根系的水分,受到根细胞生理作用产生的根压和蒸腾拉力的作用通过茎干输送到叶面,当叶面气孔张开,水分便通过开放的气孔逸出。 * 2.5.3 植物散发 气孔的调节作用:当气温40度时,叶面气孔能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张缩,控制散发的强弱,甚至关闭气孔。 当气温40度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气孔全部打开,植物由于散发消耗大量水分,加上天气炎热,空气干燥,植物就会枯萎死亡。 植物本身参与了散发过程,故散发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过程。 植物吸收的水分90%耗于散发。 * 植物散发的测定和估算 器测法 在天然条件下,由于无法对大面积的植物散发进行观测,只能在实验条件下对小样本进行测定分析。一般只能用于理论研究。 水量平衡法 依据水量平衡方程推算植物生长期的散发量。 * 2.5.4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 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截留蒸发及植物散发。 流域总蒸发确定方法 先分别计算流域内各个单项的蒸发量,然后再加权求出总蒸发量(该方法很难实现)。 先对流域综合研究,再用水量平衡法或经验公式,或根据流域总蒸发规律拟定计算模式,确定流域的总蒸发量。 常用的方法有水量平衡法和模式计算法。 * 总平衡方程 利用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方程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 多年平均径流量 E = P - R * 2.5.5 我国蒸发量概况 我国年总蒸发量为364mm(年降水量648mm); 我国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海南东部和西藏东南隅年蒸发量可达1000mm。 我国年蒸发量最小的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新疆若羌以东地区,年总蒸发量不足25mm。 * 2.6 径 流 径流: 指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 地表径流:沿地面流动的水流; 地下径流:沿土壤、岩石孔隙流动的水流; 河川径流:汇集到河流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河床流动的水流。 * 2.6.1径流的形成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 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至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通常划分为两个阶段(方便分析) 产流过程 汇流过程 注意二者的分界点 * 产流过程 降水?植物?蒸散发 ?河流?直接形成径流 ?地表?超渗雨?地面积水?填洼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