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述摄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除了早晚天衣之外,在饮食上,也有些禁忌!让我们一起学习下吧!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在秋季饮食中,要注重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非常注重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4.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轻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特供是专为特殊人群提供的高质量生活用品,诸如饮食、服饰、器皿、日用品,是腐败弊政的产物。如果追溯其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代。民间传说,夏朝的时候,有一贫苦樵夫伐树时发现了一大块白脂,不敢私用,遂敬献给大禹制成蜡烛。此说如果可信的话,也就是特供的发轫之始——封建社会,不同品秩之人的饮食用度,都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居下位者,即使得到了不属于自己使用范围内的东西,也必须呈献给上位者,否则就是僭越。
《诗》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商代之初,各路诸侯及部落首领,朝见天子时就要拿着最好的物品进贡。贡品包括精美织绣、宝玩珠玉、以及各地特有的物产,专供天子享用。这种做法到了汉代,更是发展成为了一种礼制。《汉书》曰:“分九州岛,列五服,物土贡,制内外。”把诸州进纳土产特供,作为一项维护皇权尊严的政治任务。汉代枚乘在《七发》中借楚国太子有病说事,表达对贵族奢侈享乐的不满,提到的“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山梁之餐,豢豹之胎”,这些天下至美的食品,也就是各地进呈的特供。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汉时的皇帝,收纳特供的目的,并不是看重其价值,而是视为诸侯臣僚尽忠臣服的体现。
封建时代的特供,除了有产品质地上乘、珍异难求之类的因素,就连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巨大,也不是普通人能够享用的,必须敬献给皇帝。《太平广记》载,唐高宗时,益州长史李崇真的官署里结了一个很大的橘子,想要上表献给皇帝,后来发现有异,剖开一看,竟然有一条赤练蛇盘踞橘中。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见到一只斗大的柑子,想进呈皇帝,时有医生在座,劝他不要鲁莽从事。韦皋让人剖开看,柑子里面竟然有一条两头蛇。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从中即可看出,古时特供所涉及的范围之广。
明代的特供最为奢靡,就连皇帝用的手纸,都是以四川的野蚕茧织就,特供进呈上来的,用一次就丢弃。后来有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一度下令停止丝绢手纸的特供,但他听闻这样又会断掉川中一部分织户的生计,有了拉动地方经济的借口,他也就继续心安理得地使用下去。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载,明神宗时,宫廷以享受反季节的蔬果、鲜花为时尚,专门有人冬天在地窖里烧火,营造暖室环境,种植黄芽菜、韭黄、西瓜、牡丹花,作为特供进呈大内。因花费巨大,神宗末期,内府告匮,不得不挪用济边银来填补亏空。
清代的特供也是不遑多让。王士祯的《居易录》云:“弋阳汪少伟,赴一中官请,设饭止半盂,而香滑迥异常米。问所从出,云是四川以岁例入贡者,其米生于鹧鸪尾,尾止二粒,取出放去,来年则更取之。”说是有人获一太监宴请,席间每人只上了半碗饭,极为香滑可口。客人问米的产地,太监说是宫中的特供,产自于四川的一种鹧鸪尾巴,每只鹧鸪只长两粒,每年取米之后就把鹧鸪放走,来年则可又取,极为罕见珍异。如果说,这种特供鹧鸪米的真实性还值得怀疑的话,清人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记载的另一种特供,就有着很高的可信度了。
咸丰年间,名臣丁宝桢在翰林院任职,某日咸丰要在圆明园召见他。丁宝桢到得早,内侍把他带到一间小屋中坐,丁宝桢见桌上有一碟葡萄,颜色紫翠,仿若新摘,而时值五月,还没到葡萄成熟结果的时节。丁宝桢觉得奇怪,就随手摘了一颗吃。片刻之后,他就发现是误食了特供皇帝淫乐的春药,为了掩饰丑态,丁宝桢只得以手按腹,倒地谎称急痧发作。内侍拿药来给他吃,也是无法缓解,最后只得以急病入奏,让丁宝桢从另外一个小门出园回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