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吸附.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章吸附

20 吸 附 吸附现象 A rain – damp; B 冰箱除异味 C 变色硅胶 20.1 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20.1.1 基本概念 吸附 溶质从液相或气相转移到固相的现象。(该过程包括两相:液相(气相)→固相) 表面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吸附介质),一般为多孔微粒或多孔膜.被吸附的溶质称为吸附物. 吸附机制: 固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处于特殊的状态。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力是对称的,故彼此处于平衡。但在界面分子的力场是不饱和的,即存在一种固体的表面力,它能从外界吸附分子、原子、或离子,并在吸附表面上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 吸附作用: 物质从气体或液体浓缩到固体表面从而实现分离的过程 吸附剂: 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 吸附物: 被吸附的物质 吸附法的特点: 常用于从稀溶液中将溶质分离出来,由于受固体吸附剂的限制,处理能力较小; 对溶质的作用较小,这一点在蛋白质分离中特别重要; 可直接从发酵液中分离所需的产物,成为发酵与分离的耦合过程,从而可消除某些产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吸附平衡关系通常是非线性关系,故设计比较复杂,实验的工作量较大。 优点: 有机溶剂掺入少 操作简便,安全,设备简单 pH变化小,适于稳定性差的物质 缺点: 选择性差 收率低 无机吸附剂性能不稳定 不能连续操作,劳动强度大 碳粉等吸附剂有粉尘污染 20.1.2 吸 附 的 类 型 物理吸附: 吸附剂和吸附物通过分子力产生的吸附。 特点 是放热过程 吸附物分子状态变化不大,需要的活化能很小,多数在较低温下进行。 达吸附平衡时间非常短 吸附过程可逆 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由于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的电子转移,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 特点 释放大量的热 单分子层吸附,稳定,不易解吸 交换吸附 1st 极性吸附: 吸附剂表面如为极性分子所组成,则会吸引溶液中逞相反极性的物质或离子而形成双电层,这种吸附称为极性吸附。 2nd 离子交换: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 吸附剂表面键合的离子基团或可离子化基团,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吸附过程发生电子转移. 20.1.3 吸附力的本质 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 范德华力: 定向力:极性分子之间静电力.由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距产生. 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之间引力.极性分子产生的电场作用会诱导非极性分子极化,产生诱导偶极距. 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引力.瞬时偶极距. 吸附剂的类型 种类包括非孔型,多孔型和凝胶型。 多孔型:生物产物的脱色,除臭 活性炭: 硅胶、硅藻土: 大网格吸附剂:有机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聚酯。 凝胶型:纤维素凝胶,琼脂糖凝胶,匍聚糖凝胶等。 吸附剂的性能表征 化学成分 材料结构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积(m2/g) 测量方法:BET法 一般采用B.E.T(Brunueer-Emmett-Teller)法:在液氮温度下(-196°C),用吸附剂吸附氮气,在吸附剂表面形成单分子吸附层,测定氮气的吸附体积vm(cm3/g),计算比表面积a(cm2/g): N-阿弗加德罗常数,s-被吸附分子的横截面积,在-196°C 氮气分子的s = 1.62?10-15 cm2。 平均孔径、或平均粒度, 及其分布,孔隙率 测量方法:压汞法 孔径及分布测定 吸附剂的孔径及分布可采用水银压入法,利用汞孔度计测定。当压力升高时,水银可进入到细孔中,压力p与孔径d的关系为 ?-水银的表面张力(0.48N/m2),?-水银与细孔壁的接触角(=140°)。通过测定水银体积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孔径的分布情况。 20.1.4 吸附平衡理论 吸附是一种平衡分离方法,根据不同溶质在液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的差别实现分离。 当溶质在液固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剂上的平衡吸附质浓度q是液相游离溶质浓度c和温度T的函数。 吸附等温线 当温度一定时,平衡吸附量q与液相游离溶质浓度c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常见吸附平衡等温线 Langmuir 吸附平衡 理论基础:吸附剂上存在许多活性位点,每个活性位点具有相同的能量,只能吸附一个分子,并且被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单分子吸附层。 尽管Langmuir 平衡模型可很好地拟和蛋白质的吸附平衡等温线,但它只是一种表象平衡模型,而非机理模型,蛋白质的吸附不满足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通过平衡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