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导学案1单元.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1单元

榆中县紫堡 年 级: 六年级 科 目:语文 教 研 组 长 签 名: 周 次 授 课 日 期 主备人 岳廷联 共享人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教学准备 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教 学 过 程 激趣 导入 (导)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性化修改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学弈》选自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 。《孟子》记录了孟子 。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2.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指名说全文大意。 1.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评价 释疑 (示) 1、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总结 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并默写这篇课文。   教学后记 榆中县紫堡 年 级: 六年级 科 目:语文 教 研 组 长 签 名: 周 次 授 课 日 期 主备人 岳廷联 共享人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教学准备 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教 学 过 程 激趣 导入 (导)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性化修改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选自 ( ),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辩日”是指 ( )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 ) 。 自主 学习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2、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合作 探究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评价 释疑 (示)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学生回答问题。 2、各小组争相朗读古文。 总结 提升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