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奇的数字7±2 :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
作者: 陈向明 发表日期: 2007-10-22 10:26
神奇的数字七(The Magic Number Seven )
说起跟 “七”有关的现象、故事、传说来,大家估计都能滔滔不绝一阵子,而且古今中外人民对于 “七”
都颇为钟爱。著名的有比如世界七大奇迹,音乐有七个音阶,一周有七天,七年之痒,战国七雄,七仙女
下凡,七夕鹊桥会,七个小矮人,辛巴达七海传奇,七宗罪,七色光等等,圣经里还说上帝同学花了七天
来创造世界,最离谱的是古代犹太人民治疗发烧的偏方-要从七棵棕榈树上摘七根刺,七根梁上取七条屑,
七扇门上起七根钉子….等等等等,最后居然还要从一条老狗脸上拔七根胡须,真不知发高烧的是病人还是
医生。
虽然上面罗列的多半是些不大靠谱的传说甚至是童话故事,scorp 今天要现学现卖可是确确实实有科学依
据的关于 “七”的神奇之处--我们短期记忆的极限。
故事的全貌是这样的,我们这学期上写作课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要我们读一份极艰深晦涩的文献摘要,读
了没一半大家就崩溃了,觉得完全不知所云无法理解。老师要我们划出句子的主谓结构 ,一划之下才发现
该摘要的第一句话竟然有5 行之长,而最要命的是谓语居然到了第五行才懒洋洋的踱着方步出现。中文和
英文尽管在有些方面大相径庭,然而有一点相同,就是谓语出现之前读者的心都是悬着的,直到看到谓语
才放下心来算是了解了句子的大概。汉语还好,基本是没什么结构元素可以插在主谓之间的,英语里可以
用主语从句啊,再碰上个拿主语从句定语从句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套圈玩的作者,这读者可就倒了
大霉了,还没等看到谓语估计就得呕血数斗,而我们碰到的正是这种情况。这些跟 “神奇的数字七”有什
么关系呢?正是 “七”决定了我们在碰到这样的句子时会受到如此煎熬--因为七加减二乃是我们瞬时记
忆的极限。如果在碰到谓语之前我们得到了多于7 条信息,等我们熬到跟谓语见面的时刻早已经忘记了主
语究竟是什么。
关于 “七”的这一看法源于乔治·米勒在1956 年发表了著名的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其中引述了当时的一些
关于认知、判断和记忆的实验数据,我看了半天实在看不太懂,只好转述一下我们作文课老师的介绍 “他
们给被试一组数据(或颜色,声音,气味等等)结果发现大家多数能记住7 样左右,而且通常是头尾记得
比较牢,中间的部分几乎都会被忘掉。基于此项结果,电话公司决定将电话号码定为7 位,前3 位类似区
号的相对稳定,加4 位各不相同的分机号,最后再在前面加上几乎不变的区号。事实证明他们取得了成功,
大家都能挺容易的记住电话号码。有趣的是邮政系统大约从来也没读过这篇文章的,他们一直在试图将邮
政编码定为9 位,5 位区号加后4 位只有邮递员才用的着的类似街道代码的数字。事实证明没几个人会去
花力气记住那么一长串用不着的后缀。”
当然,以上可以理解为是米勒粉丝的一面之辞,事实上wikipedia 同学对此还有包括一些不尽相同但也很
有意思的记载。不过无论米勒理论正确与否,主语谓语之间隔着一大堆东西终究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愉悦
感,希望这一点对于大家的今后的写作提供一点点理论指导。
G.A.米勒
乔治·米勒 [George Armitage Miller 1920.02.03] ,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
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 “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
查理斯顿。
1937 年进华盛顿大学,次年转学进亚拉巴马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 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
士学位。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
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 16 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米勒,
在 “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人心理学领域。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哈佛大学进修。
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
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 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 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
专程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次年再进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究。1955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 1958 年任该校高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