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英雄走下神坛的美国断代史
让英雄走下神坛的美国断代史
2015年06月23日 来源: HYPERLINK /html/2015-06/21/content_3259269.htm \t _blank 晶报? 作者:河西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 (全4册) (美)威廉·曼彻斯特著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河西(作家)
凭借着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的“战争财”、远离欧亚大陆是非之地的地理优势、对科技不惜血本的投入及其慷慨的回报,美国这个1783年才赢得独立的国家到了20世纪上半叶已跃居为世界强国之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充满了感激之情的人,他们将这段逝去的时光视作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开出的荣耀之花而倍加珍视。于是,形形色色的美国史就开始粉墨登场。多年之前,商务印书馆曾经陆陆续续推出过一套《美国丛书》,那些传奇似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口吻被传诵和复述着,正史???野史;批评,反批评……令人眼花缭乱。
美国资深记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名著《光荣与梦想》最初的中译文就是当年商务版《美国丛书》中的一种。揣测当时编选者的初衷,他也许是将此书作为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一种巴尔扎克式的历史人间喜剧)而介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来的。确实,现在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厚达1880页4卷本的历史巨著,这么大的规模让人望而生畏,它使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百科全书、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记者出身的曼彻斯特也许无意与那些学术领域的大师们一争高下,这是个不可归类的历史学家,他写作的兴趣和着眼点完全建立在对历史细节的深深迷恋之上。中信出版社这个最新版本的副标题是“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这是如实翻译的,不知为什么,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被译者偷偷地置换成了“美国社会实录”,从强调“叙事”向代表着真实可信的“实录”一词的概念转换,译者和作者的思维错位也可见一斑。可能从前的编者希望给人以“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真相披露者的印象。曼彻斯特的写作没有那么一本正经,他对美国历史的回顾多少带有一点嬉皮士的游戏态度,抛开深层次的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哲学层面上的理性剖析不谈,专拣奇闻佚事,颇具阅读快感的历史断片作为书写的对象,文字上更是肆无忌惮,写得风趣幽默,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这应该是这位记者的职业病在作怪吧。
不过,真得感谢这种酵母菌般的职业病所起的奇妙的化学作用。要让那些对美国历史并不熟悉的中国人也对这样一本厚如砖头的书产生强烈的共鸣绝非易事,要让文字呈现出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般的轻喜剧效果更是难上加难,曼彻斯特却能将此二者归于一身,也难怪此书风靡美国和中国大陆。王石、何怀宏、何帆、俞敏洪等人都自称受到它的影响,关键是这本书第一次引进中国内地的时间点,1978年,那是刚刚确定改革开放方针的中国,年轻人迫切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兴起出国热潮之前,有这样一本如此详细描写美国历史的书籍中译本放在你面前,你怎么会不动心呢?何况,他还写得那么有趣,让人展卷之后,欲罢不能。如果时间晚个30年,中信出版的这套《光荣与梦想》是首次引进中国的话,我想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在一个微信微博满天飞,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有多少人还有耐心捧读4大卷的《光荣与梦想》呢?毕竟,通读一遍也是件体力活。
曼彻斯特试图重新审视从1932年“大萧条”时代直至1972年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美国社会。“序曲”的第一句话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1932年夏,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气息,美国华盛顿特区恰似欧洲小国四面楚歌的首府。”这一节的小标题是“谷底”。面对自己的祖国,曼彻斯特却没有耐心歌功颂德,他的爱国精神没有那么肤浅,他将目光深入到这个国家肌理中的一个个细节,从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刻谈起,用故事,而不是说理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美国梦,什么是美国精神。
曼彻斯特在书中引了这样一则他认为不太可信的轶事:“1942年3月,全美国都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一名女士在公交车上大声说道:‘打仗以后,我丈夫的工作比以前好,挣的钱也比以前多,所以我想让战争多打几年。’听到这些,另一名女士愤然起身,给了她一记耳光,说道:‘这一耳光是为我在珍珠港死去的儿子打的。’接着又给了她第二记耳光,说:‘这一耳光是为我在巴丹死去的儿子……’”这则故事在美国流传甚广,而我觉得这则故事之所以能在美国广为流传,一定反映了美国人的普遍心理。这种普遍心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美国是战胜国,可是美国人民是反战的,渴望和平的,不论是在战中还是战后,他们都没有在战胜国的光环中沾沾自喜,这一点在曼彻斯特这本巨著中也体现得特别明显。美国每一次战役的胜利,他从不会喜形于色,相反,在曼彻斯特看来,美国人日常的物质生活,和战争中风云突变的战场一样吸引着他。这些散发着烟火气的细节也是最动人的:
“尽管农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