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VIP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导学案 新人教版

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精彩开篇词 民风、民俗,洋溢着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和神话,是祖辈生活的写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传承,更待了解。走进去,了解她,就会迷恋她,热爱她。 学习目标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2.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3.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板,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乡土风情”录像片。 教师准备 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课堂展示—交流与探究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二)认识方言 ▲中国的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语。 ▲编词条 走出学校,去田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条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三)节日探源 ▲春节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大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起源: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清明节 日期:公历4月5日左右。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起源: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初五这天,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起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