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第一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剖析
(5)预防措施 食品防霉 (5)预防措施 去除毒素 制定食品中AF限量标准 (5)预防措施 制定食品中AF限量标准 检测方法 化学分析法:薄层层析色谱(TLC) 法 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金标试纸条 仪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 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 法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后日本出现大量变异植物 河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 据日本共同社,5月30日报道,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组成的科研团队5月29日在英国科学杂志上发文称,从日本海沟约7260米深的海底泥土样本(2011年7月采集)中,检出了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元素,“铯” 日本在售蔬菜水果均标明产地 。比如在北海道等许多地方的商店里,蔬菜水果等商品上都醒目地标明了产地。而在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前,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标志。 在南相马市太田川的河鱼中,检测出了每千克最高98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大幅超过日本国家规定的每千克100贝克勒尔的普通食品标准。 * * AFT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 。 特性:⑴紫外线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蓝色荧光(Blue fluorescence)为B族,黄绿色荧光(yellow-Green fluorescence)为G族;M1和M2为B1、B2的羟化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奶(milk)及奶制品、肉类(meat)中,故名M族。 * AFB1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在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下,AFB1发生羟化、脱甲基和环氧化反应 * TLC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专一 性,而且成本低、检测速度快,但是样品的前处理 过程繁琐,易受杂质干扰而导致灵敏度下降,实验 过程中用到的有毒试剂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近 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其应用相对减少。 * 2.食品中脂肪的酸败 3.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主要变化是酸度升高,也可伴有其它产物所特有的气味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 感官鉴定 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组织形态对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 ---粮谷类,粮粒颜色发灰发绿,有霉变味 ---生鲜肉类,臭味,无弹性,色泽发暗,黏刀 ---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糖类分解产气产酸 ---鱼类,鳞片脱落,眼球塌陷,蛋白质腐败的臭味 ---鲜奶,变酸,蛋白质凝固 ---罐头食品,胖听现象 化学鉴定 (1)挥发性盐基总氮: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称为挥发性盐基氮—主要用于生鲜肉类 (2)二甲胺和三甲胺:鱼虾类腐败变质的特征性产物 (3)K值:鱼类早起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 (4)pH的变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5)过氧化值和酸价 ,碘价等是油脂酸败的鉴定指标 物理指标 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冰点、黏度等 微生物检验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微生物虽然不代表食品发生了腐败变质,但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 感官性状发生改变 营养成分分解,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霉菌等存在的机会,可引起人体不良反应或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 (一)防止微生物污染:环境,从业人员卫生 (二)合理保藏食物:控制食品的温度,水分,pH,渗透压等,杀灭或减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食品的化学保藏 盐腌法和糖渍法 酸渍法 防腐剂保藏 (二)食品的低温保藏 食品的冷藏 食品的冷冻保藏 (三)食品的加热杀菌保藏(高温) (四)食品的干燥脱水保藏 降低食品水分至15%以下或Aw值在0~0.60之间,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使食品在常温下长期保藏 方法:日晒、阴干、喷雾干燥、减压蒸发、冷冻干燥 (五)食品辐照保藏 用于食品杀菌、灭虫、抑制蔬菜发芽、延迟果实后熟,以延长食品保藏期的技术 辐照源:60Co和137Cs产生的γ射线,以及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的电子束 三 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一)真菌与真菌毒素概述 1.真菌与真菌毒素 真菌:是菌丝体比较发达而无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与食品卫生关系密切的真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 真菌毒素:主要是指真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耐高温、无抗原、主要侵害实质器官的特性。 2.真菌产毒的特点 真菌产毒只限于少数的产毒真菌,而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 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有可变性和易变性 产毒菌种所产生的真菌毒素不具有严格的专一性 产毒真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霉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的先决条件,而霉菌能否在食品上繁殖与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