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 董璐
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其他作品:〈谈修养〉〈谈美书简〉、〈变态心理学〉等。 译介西方美学名著: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莱辛 〈拉奥孔〉 爱克曼〈 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美学〉 克罗齐 〈 美学原理〉 维柯 〈 新科学〉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阅读思考 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 2.掌握材料:文章用哪些材料来阐发? 怎样阐发? 3.分析论述: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 理清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便(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1、阅读和写作,赋予它新的含义,字斟句酌 2、赞成 3、 (1——5)文字与情感密切相关 (6——7)联想意义的使用 (8) 总结、归纳观点 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末段)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思想感情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咬文嚼字 艺术的完美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随处留心思索 刻 苦自 励 推 陈 出 新 时求精炼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郭老改字 引 咬文嚼字 (反)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阅 读 要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反) 写 作 要 结 达到艺术美 全文结构思路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咬文嚼字示例 ?眼 看朋辈成新鬼, 怒 向刀边 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 (丛) 皇恩浩荡 臣节如山 (矣!) (乎?)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明末皇帝曾送给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以表彰他,后来洪承畴变节降清,有人在此对联上各加一个字来讽刺他。怎么加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