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调查.pdf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调查.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调查.pdf

N …… —●—一鞠脯麓黼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 — 基于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黑水县的调查 杨 玲,吴 萍,黄 进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成都 611131) 调查 自有了大小麦种植就产生了这种舞蹈,古老的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再平衡的关键期,少数民族 黑水祖辈们把麦秆和鹰毛制成头盔戴在头上,最早 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而面临衰退甚 至消失的危机。文章以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黑水县为例 ,对 的含义是用于庆祝丰收;后来 由于各个部落的战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困境进 争 ,慢慢演变成为争夺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而后 行深入的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机 它演变成为一种舞蹈,流传至今。 制 :政府主导机制、民众参与机制、决策保护机制和社会团 二、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体机制。旨在引起A.-t~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促进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 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从 “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县政府坚持保护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保护;政府 主导机制 开发利用并重,多措并举 ,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明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显的成效。目前 ,政府已三次组织文化系统精干力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3—0074—02 量进行全面普查、整理收集民间故事、传说等 106 篇 ,民间舞蹈 25个;在此基础上,精心申报保护名 黑水县坐落于川西北 ,阿坝州腹心地带 ,主要 录,成功将卡斯达温 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居住人 口是藏族 ,根据 2014年人 口普查数据显 产,分别申报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示 ,黑水县总人 口中藏族 57821人 ,占93.65%;汉 项、32项、105项。同时,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坚持把 族3341人,占5.41%;羌族476人,回族64人,其他 开发民俗文化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 民族 42人,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在黑水县总人 口总 段,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相继建立起 占94.59%,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 了红岩乡俄恩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知木林乡阿尔麦 保存完整、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声部传习所、扎窝乡朱坝村卡斯达温传习所 、维 一 、 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古乡维古村卡斯达温传习所及石碉楼乡苦瓜村二 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 :一是 人舞民俗文化传习所等5个文化传习所。通过一名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 ,包括民间故事 、各 老艺人带5—10名学员的方式 ,培训200余名学员。 种传说、歌谣、谚语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县的 举办卡斯达温培训班8个,组建民间歌舞演出队一 民间舞蹈、器乐。至今流传民间的舞蹈五十余个, 个,培训学员300余人。为更好地传承好非物质文 鼓、锣、钹、萨呐、芒桶、双管藏笛等民间器乐十多 化遗产 ,县政府与文化部门、各乡镇签定非物质文 种。三是祝愿人寿年丰、世界和平、生活美满的措尔 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并对老艺人给予资金补助。 若节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