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失地农民社会关系变迁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基于对山东省泗水县潘家庄村的调查.pdf
第9卷第 1期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1.9 NO.1
2017年 1月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n.2017
失地农 民社会关系变迁及其社会适应 问题研究
— — 基于对 山东省泗水县潘家庄村 的调查
付志浩,张 磊,李晗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 杨陵 712100)
摘 要 :传统农 民在失去耕地、宅基地之后 ,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渗透到社会领域 ,对传统
的社会关系产生冲击并使之具备 了新的特性 。社会关系的特性决定了社会交往 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关系的变迁意
味着传统的社会交往也将发生改变 。一旦失地农 民社会 、心理需求无法从社会交往 中得到满足,就会 引发他们 的
社会适应问题。本文基于山东省泗水县潘家庄村 的调查 ,指出可 以通过 以下途径来提高失地农 民的社会适应水
平:当地政府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互动交往机会;要在全社会开展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活动,使之
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失地农 民要积极调整心态 ,正确看待身份转换以及文化变迁问题 。
关键词 :失地农 民;社会关系;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132I2017)01—0017—04
近年来 ,伴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 以及新农 得他们不必事事依靠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 ,他们获
村建设 的不断推进 ,部分地区的农 民失去耕地和宅 得了选择的权利;居住方式改变所造成 的空间的阻
基地而成为失地农 民,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 隔导致面对面交往的减少,进而冲击 了传统社会关
的变化 :首先 ,种地农 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他们 的经 系网络 ,使之面临解体 的风险。总之 ,失地农 民生
济收入大大提高。以本研究调研的山东省泗水县潘 产、生活领域的变化冲击 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并使之
家庄村为例 ,当地建有国内最大 的薯类淀粉加工 出 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
口基地 ,失地农 民通过到企业就业 ,人均纯收入达到 (一)由熟人 间的社会关系到 陌生人间的社会
6200元 。其次 ,由 “无业”农 民转变为 “就业”工人 , 关系
他们的社会地位得 以提高。失地农民通过掌握一定 传统村落社会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熟人社会 ,一
生产技能而成为社会分工体系 中的一员,这为他们 方面在于村落成员相互熟悉 ,而熟悉则是 “从时间
赢得了声誉和尊重。再次 ,由自然村落迁入集 中居 里、多方面 、经 常 的接 触 中所 发生 的亲密 的感
住小区,失地农 民的生活居住空间发生了显著 的变 觉”…;另一方面在于村落成员之 间极为频繁的社
化 。潘家庄村民通过以宅基地置换小区内住房而实 会交往方式 。传统村落既是生活的区域又是生产的
现了 “上楼”。楼房所实现的居住空间的集约化决 区域 ,村民 “低头不见抬头见”决定 了双方极为频繁
定 了他们的隐私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 的社会交往方式 。与传统村落社会相对 ,集 中居住
生产生活领域的变化逐渐渗透到失地农民的文化心 小区则是一个由 “陌生人”组成 的社会 。一方面,失
理领域进而对传统的社会关系产生冲击并使之发生 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开始产生分化,每个人不得
改变。社会关系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社会交往发生 不 自谋生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个体 、不同家庭
改变,进一步引发 了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 之间的了解 日渐模糊 ,邻里之间不再 明了对面邻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