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望海楼》评论框架特色.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望海楼》评论框架特色

《望海楼》的评论框架特色   【摘要】作为《人民日报――《望海楼》,通过惯有的评论框架加强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使得国家形象传播效果更加高效。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望海楼》2010年到2014年间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从评论框架角度切入,探讨《望海楼》塑造的独具特色的评论框架 【关键词】望海楼国家形象框架理论 一、《望海楼》简介 《望海楼》是《人民日报2005年1月1日创立的时事评论专栏,位于一版的显著位置,周一到周六每日一篇,评论世界关注的中国大事和以中外关系为主的世界大事 《望海楼》的定位是面向世界、解释中国,是一个负责对外宣传的国际评论专栏。它是中国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传播、塑造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经过十年的发展,《望海楼》已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人民日报2011年《人民日报可,《望海楼》的多篇评论文章被国内和国外多家媒体转载,同时《望海楼》也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专栏奖,这是《人民日报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望海楼》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选择《望海楼》从2010到2014年的评论文章作为总的研究对象,因为《望海楼》栏目于2005年设立,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栏目,因此将2010年开始的《望海楼》栏目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其稳定性和可研究性更高 本文采用构造周的抽样方法。由于《望海楼》除节假日以外保持周一到周六每天一篇,所以以星期一到星期六为一个结构周。按照构造周的抽样方法每年抽取两个构造周即12篇共60篇文章 三、评论框架分析与结论 通过文本分析,结合文章的出发点、立场和观点,现提炼出下列几个框架: 1、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评论框架 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评论框架是基于我国希望建立起良性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国际伙伴关系和良性的国内发展环境的立场进行观点阐释。文本分析发现,该评论框架是《望海楼》惯常使用的框架之一,有24篇评论文章采用了此种框架,其中有22篇涉及的是国际议题。相较国内议题,该评论框架普遍应用于国际议题,特别是涉及国家关系的议题。如《三国总理齐访华说明什么》(2013年10月22日)的评论文章,通过俄罗斯总理、印度总理和蒙古国总理访问中国的事件阐述国家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国家要顺应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的观点;《中美俄三国如何舒适相处》(2014年5月26日)的评论文章,通过冷静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提出了“大国相处首先要相互尊重”、“大国相处讲求包容”、“大国要推动合作”的观点;《中美两军要不畏浮云遮望眼》(2014年8月28日)的评论文章,以中美召开公海海域空军军事安全行为准则会议为由头对中美两军关系进行讨论,提出了“需以交流合作逐步化解分歧,通过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和增加互信”的观点 除了国际议题,涉及国内议题的评论文章如《“同源”通两岸“水袖”舞中华》(2010年6月2日)中也提出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工作要放到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中去,两岸互提携,互相关照,以一家人的身份去国际上闯荡亮相”的加强合作、友好互利的观点 可见,作为党报海外版的评论栏目,《望海楼》的评论框架塑造出一个友好互利、重视合作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且该评论框架始终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和立场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外交领域还是基本国策中,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始终是政府一贯坚持的,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互利也是政府的一贯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良性的互动,促进本国发展 2、维护国家形象权益、辩驳回应的评论框架 维护国家形象权益、辩驳回应的评论框架是基于面对负面声音、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应立场进行观点阐释。《望海楼》作为一个面向国际定位的评论栏目,需要将自身放置于世界语境中,而当今的国际语境呈现“西强中弱”的特点,虽然中国处于舆论较为弱势的地位,但是中国不能放弃发声,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发声。并且当今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对中国的质疑乃至误解的声音也是存在的,对于这些声音做出回应和反驳是必要的,这在维护国家形象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塑造国家形象。因此该评论框架是另一个较为常用的评论框架之一,有14篇评论文章采用了此框架,其中有13篇涉及国际议题,1篇涉及国内议题。如《“毫无逻辑”的逻辑》(2010年1月9日)的评论文章中对英国《卫报》中提到的“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全球经济在2007年到2009年陷入崩溃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回应,提出了“对待经济现象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少说毫无逻辑的话,少搞替代性宣泄,少搞西方抓女巫式的游戏”的忠告;《没有理由唱衰中国经济》(2012年3月29日)的评论文章中对国际社会中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观点列出理据予以反驳,提出了“中国经济正稳步向前。前面的路是艰险的,也是充满希望的”的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