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媒体责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媒体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媒体责任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有少数媒体未经详实调查,就公然宣传报道,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社会舆论,严重者甚至导致产业滑坡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一个人,影响面广,关注度高。在进行“舌尖上的安全”报道时,媒体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把握报道的分寸?如何让真相走在谣言的前面?值得探讨 被媒体“妖魔化”的农产品 细数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报道,有的纯属子乌虚有,有的部分失实,有的以偏概全,我们进行了一些疏理 1、报道内容纯属虚构,完全失实 最典型的当属2007年发生的“纸箱馅包子”事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成千上万的论坛、海量的网民大量的帖子铺天盖。后经证实,这是一条自编自导的、彻头彻尾的假新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2006年的海南西瓜注红药水事件,广州《信息时报》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被注红药水根本不能吃》为题进行了报道。后经调查,发现只是记者道听途说,有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西瓜的“红”不正常,怀疑被注入了红药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公然报道,引发社会一片恐慌 2、混淆概念,以偏概全 2003年的“金华火腿”事件中,的确查出了一批问题火腿,产自金华,但有些媒体将整个矛头直指当时知名品牌“金华火腿”,导致这个企业一度面临困局。“金华产火腿”和“金华火腿”有着本质区别,金华市难免有一些小作坊,生产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火腿,流入市场,媒体不经求证,扩大了打击面,使得整个金华的火腿龙头企业无端遭到牵连 2015年12月,正是苹果消费旺季,一条有关“苹果打蜡致癌”的传言被疯转。后经中国农科院证实,苹果生长过程中表皮自身分泌的一层果蜡。有些地方可能会采取人工添加食用蜡的方式保鲜,但它属一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 3、缺乏科学依据,胡乱猜测 黄鳝和避孕药的“绯闻”,闹了很多年。在自然界,鳝鱼长到成年,需要5年,而通过人工方式喂养,最多只需两年,如果投放大规格鱼苗,仅需6个月至10个月就可养大销售。有人分析,长得快是用了避孕药、激素。后经农业部证实,在黄鳝饲养中添加避孕药,一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黄鳝快了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根本不可能长大。专家介绍,鳝鱼饲料,是蛋白质含量高达20%至30%的精料,还配有蛋白质含量高的白鲢鱼,加上人工养殖的鳝鱼运动少,所以长得快 前两年,有网文屡屡宣称,小龙虾经常在污水沟被发现,说明小龙虾喜欢脏污环境、体内重金属超标。湖北作为小龙虾主要产地,产业一时间受到较大影响。后经证实,小龙虾耐受性较强,能在污水中生存,但小龙虾生长过程中要脱七八次壳,需要保持水体相对稳定,pH值在6.5-8之间,水体如严重污染会影响小龙虾生长。目前我省推行的稻虾共生模式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据了解,农业部对我省小龙虾产地连续多年进行抽检,也没有发现药残、重金属超标 4、夸大事实 媒体的报道模糊不清,只言其一,不言其二,用“巨毒”、“致癌”等词语吸引公众注意。如,苏丹红辣椒酱的报道,只说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会导致癌症,然而,报道中对苏丹红具体含量只字不提。事后,专家指出,只有吃了一定量的苏丹红,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辣椒酱吃进去的这一点苏丹红,其风险远远比不上烤羊肉串,远远比不上北京烤鸭的皮,更比不上一支香烟 探究那些失实报道的根源 每一场风波背后,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舆论的走向,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5年4月,北京某电视频道的一则新闻报道称,记者在北京市场购买的草莓,找某机构检测出乙草胺农药超标,而乙草胺属b-2类致癌物。此后,该报道在微信、微博中疯狂转发,人们谈“莓”色变,导致北京市昌平区种植户损失2683万元。虽然被检测草莓的出产地在北京,但是“毒草莓”的说法还是引发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忧虑。武汉是全国四大草莓基地之一,草莓种植面积3万多亩,由受风波影响,武汉市郊多家草莓园都生意清淡,客流量较往年锐减1/3。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农民。武汉木兰金秋草莓专业合作社1000多户社员草莓的收益比明显往年偏低 从致癌草莓到注水西瓜,再到吃避孕药的黄鳝,每一次媒体的报道,无论是真实或虚构,人们总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敬而远之,而农民则是无端成了事件的最终受害者 无可厚非,对新闻媒体而言,大家关注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无疑成为热点。但此类报道对媒体和记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一个媒体,也可以毁掉一个媒体。不少媒体就因此做出公开道歉,极大地损伤了公信力 探究那些失实报道的根源,不难发现,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想爆猛料、抓眼球、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