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当代中国文学评价体系.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新审视当代中国文学评价体系

重新审视当代中国文学的评价体系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又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 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艺思潮风云变幻的 19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在这一审美规范的视野中,“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创新”。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路遥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他在小说《人生》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潜下心来,以 6年的艰苦劳动,最终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在路遥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创作这部作品的艰辛过程,而在厚夫新近出版的《路遥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发表、出版的曲折故事。在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这部作品所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而路遥也为这部作品耗尽心力,于 1992年英年早逝,年仅 43岁 《平凡的世界》虽然受到 1980年代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几项读者调查中,都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者“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就在读者中有着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稳定的,而且在逐步上升。最近,《平凡的世界》“专家冷,读者热”的奇特接受现象,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与反思,不少学者与评论家都认为,应该重新认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与思想价值。在我看来,重新认识路遥与《平凡的世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人民文学”传统,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的精神,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与评价体系 1.路遥与“人民文学”传统 路遥在他的小说与随笔中,多次表达了对柳青的尊重。柳青不仅以《创业史》等经典作品著称于世,而且他长年扎根在长安县皇甫村的经历,也在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对路遥这一代作家,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柳青对路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扎根生活与人民,在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中构思与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典型人物与典型的社会关系为核心,敏感地捕捉一个时代及其精神的变化,并以史诗性的形式呈现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锲而不舍的文学追求,以及勇攀高峰的执著精神,柳青在病榻上仍在修改《创业史》第二卷,而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也几乎累垮了身体。柳青只是“人民文学”传统的一个突出代表,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在 1950年代也都回到故乡,寻找到一块根据地,长期深入地体验生活,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了解和共同生活中,才创作出了《三里湾》、《山乡巨变》等经典作品 当然在 1980年代,“人民文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路遥和柳青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相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和孙少平、孙少安相似,在梁生宝身上也有着积极的奋斗精神,但不同的是:(1)梁生宝不是“个人奋斗”,而是作为一个小集体的带头人,带领村民“集体奋斗”;(2)梁生宝奋斗的方向不是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而是和乡村融为一体,在大地上建功立业;(3)梁生宝的奋斗目标也不是个人的“发家致富”或“成功”,而是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孙少安、孙少平的“个人奋斗”,梁生宝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人”及其“集体奋斗”,其实更典型地体现出“人民文学”的人民性,而《平凡的世界》在 1980年代的文学环境中继承了“人民文学”的传统,而又在某些方面做了变异。或者说,路遥小说中的人民性,处于一种历史的过渡状态,他小说中的“人民性”与柳青小说中不同,柳青小说中的人民性是扎根于乡土的,而路遥则要从乡土中走出,但他的小说中仍然是有人民性的,而在 1990年代新写实小说之后,我们看不到“人民性”,看到更多的是“个人”及其“日常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人民性”要有一种历史的理解,只有在历史的视野中,我们对“人民”转化为“个人”的过程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而路遥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 现在我们一般都说,1980年代对路遥与《平凡的世界》评价不高,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在1980年代也有一些评论家对之有较高的评价,否则《平凡的世界》也不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对《平凡的世界》评价较高的就是秦兆阳、朱寨等老一代的批评家,而这些批评家恰恰在新时期延续了“人民文学”的传统,他们与当时提倡现代主义的批评家构成了一种对立。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在秦兆阳主持的《当代》杂志刊发,并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最初如果先到秦兆阳手中,或许就不会经历发表与出版的波折了 当然秦兆阳这一代批评家也有他们的局限性。秦兆阳在 1990年代初有一个著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