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侨诗歌对历史书写与`其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少侨诗歌对历史书写与`其价值

马少侨诗歌对历史的书写及其价值   【摘 要】 文章评述当代杰出的苗瑶史专家、楚辞学专家马少侨的史诗,介绍了马少侨史诗的内容: 一是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二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 三是表现时代变迁, 四是咏史诗。就其诗歌对历史的记录和文学价值做出评析: 以文学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和时代变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身处历史情境中个人的思想感情; 信、美并重的艺术追求为古体诗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 马少侨;诗歌;历史;文学价值 马少侨(1920―2006),又名远兼,字政交,号啸樵,湖南新化永固镇(今属隆回六都寨)人,当代杰出的苗瑶史专家,楚辞学专家,著有《清代苗民起义》,为英国剑桥大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引用,列入参考书目。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为南社湘集成员,出生于“三代秀才”的书香世家,其祖马莲仙曾任新化县参议员,二叔马非百为大历史学家,专攻秦史。马少侨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学熏陶,十五岁学诗,十七岁发表作品,十九岁师从“现代著名诗家”湖南大学宗子威教授,加入庾江诗社,与海内名流章士钊、张默君、杨云史、谢玉芝(著名女作家谢冰莹之父)等交往,二十七岁加入“南社湘集”,为最年轻的社员。[1]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团体。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千余人。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三十余年。其诗歌主张,强调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如高旭认为“大之经纬乾坤,弥纶中外;次之不政宣化,利国福民;下至闾巷之歌谣,贤士之诗赋,亦所以写其人情风俗之态,寄其忠君爱国之忱,文字之用,至为广矣。”出于革命的需要,南社诗人写了不少骂世文和歌体诗(歌行体、歌词体、歌谣体三类)。[2]马少侨诗歌对历史的书写,主要表现为四 一是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如十七岁时创作的《陇上行》,[3]以一个世家公子的民本思想视角,真实地再现当时佃农生活的场景:“六月天正炎,锄禾日当午,戽干陇上溪,龟裂禾根土,摇扇纳凉人,哪晓农家苦。”“什一入官仓,九成付田主。一年辛苦一年劳,家无升斗嘶饥鼠!”描写了佃农劳动的辛苦和遭受苛酷的剥削,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同情,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予以有力控诉。虽然“什一入官仓,九成付田主”用的是文学手法,与当时佃农交租的具体制度略有不符,[4]但这种对历史场景的描述,从一个十七岁少年的视角来说应该是力求客观、不加粉饰的真实呈现。另外如写于军阀混战时期的《征兵行》表现国民党抓壮丁:“征妇送征夫,相对泪如水。”“独叹出征人,尽是贫家子!”写于抗战时期的《秋草十二首》:“白芦红蓼夹寒流,劫后农村稼未收。民命乱离同草芥,世情颠倒混薰莸。”《资江晚步》:“战垒到今都剩迹,劫灰终古带余腥。”《春日游六岭亭》:“战垒尚余兵气在,闲花已送媚香过。”等等,表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嘴脸也得到了真实揭露,如《甲申除夕三首》:“伺门豺虎横睛立,镇国将军俯首降。真个民生不如草,武陵鸡犬本荒唐。”表现国民党反动派抗战无作为,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反动本质。《古意》:“举世皆血肉,犹间增国赋。税吏夜敲门,盆瓮无粒粟,……贫家人吃糠,富家狗吃肉。”表现国共战争期间,国民党万税,倒行逆施,鱼肉百姓的真实历史场景 二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马少侨是历史学家,对历史有独到认识,身处历史情境中,往往目光如炷,很多真知灼见。如《读lt;儒法斗争史gt;》:“商韩法制已残篇,孔孟王纲亦化烟。底事顽魂顽到底,青磷鬼火二千年?”这首诗写于1974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批林批孔”阶段,大讲“儒法斗争”,诗人对“四人帮”大搞“儒法斗争”的目的持怀疑态度,用反语指出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文革极左政策破坏传统文化的不满。《奇文》一首更是对文革时期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思想混乱进行强烈地控诉:“古人论史本荒唐,不及今人撒大谎。只为赵高倾帝制,遂教陈涉护秦皇。袭人贾政称儒孽,宝玉晴雯穿法装。雾里看花舒老眼,燃犀一照又何妨?”认为文革时期因政治目的机械图解历史是“撒大谎”,对文艺的批评完全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把小说人物袭人、贾政贴上“儒孽”的标签、把宝玉、晴雯看作法家人物,这完全是荒唐的做法。诗人的这一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具有振聋发聩的积极意义的。另外,如《海湾战局书感》:“强权公理无真假,大炮飞机有自由。”抒发了对国际关系上以美国为首的强权政治的不满。对历史的认识,一方面在于马少侨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来自他深厚的历史学养,所以置身历史情境中,总是能发出真知灼见 三是表现时代变迁。马少侨一生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反右、文革、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部当代史,作为南社湘集诗人,他秉承诗歌传统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