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观照下的德育范式转型-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PDF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德育范式转型-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德育范式转型-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2013 10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10 2013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德育范式转型 邹太龙,向 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 摘 要:时下,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德育的“ 非共生状” 促使学者将目光投向共生德育。 共生理论的提 出为德育范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新思路与新方法。 共生所蕴含的自主— 全息性、 合作— 互惠性、 开 放— 接纳性三大特征诉求德育范式转型。 德育范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应然选 择,又是德育理论纵深发展和德育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 顺势而为、 有所作为,方能实现德育的根 本指向——— “ 做成一个人” 。 关键词:共生理论;德育诉求; 范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G 410 A 1672 - 402X 2013 10 - 0117 - 06 德育范式研究问题,是当前我国德育基本理 系既有方式的差异,如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 论关注的重要领域。 学术界关于传统德育范式 和互惠共生关系,又有时空程度的不同,如点共 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诸如规范德育论、 理性 生、 间歇式共生、 连续式共生和一体式共生 ;三 德育论、情感德育论、生活德育论,等等。 然而, 是共生环境, 是指共生关系发生的外部空间和 这些德育范式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德育理 共生单位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 是共生赖以存 念、德育思想和德育目标,还是在微观层面上的 在的条件和场域。 通过共生概念的厘清和共生要 德育内容、 德育过程和德育方式, 都是有所偏 素的梳理,不难发现,共生具有自主— 全息性、开 重、有所钟情的,往往带有非此即彼的一元色彩 放— 接纳性和合作— 互惠性三大基本特征。 或厚此薄彼的偏袒倾向, 德育系统中各要素未 (一) 自主— 全息性 能维持相对和谐、互赢共荣的态势。 和谐社会的 自主— 全息性是共生系统在其立场上的本 构建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在此大背景下聚焦 质要求,也是共生关系续以为继的必要条件,从 德育的和谐性 ,追求德育的“ 共生状态” 无疑更 根本上揭示了共生单元和共生群体的双向本质 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联系。 一方面,共生单元作为“ 单子式个体” 独立 存在和自主发展,显露了自组织性。 其运动是自 一、共生理论及其特征 发的,不为外部干扰而摇摆,也不因外在环境改 德国真菌学家德贝利于 1879 年提出了 “ 共 变而随意中断, 共生单元是共生群体整体进步 生” 概念。 “ 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 的“ 基本细胞” 。 另一方面,共生群体充当“ 类主 (livingtogether ) ” [ 1 ] (P50 -54 ) 。 不同系统、 不同种属、 体” 的角色, 在系统优化和功能调试上保驾护 不同要素之间的共存互惠构成共生理论的根本 航,协调各共生单元的资源分享和利益分配,促 内核。 共生所包含的要素有三:一是共生单位, 使共生系统总体上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为共生 指的是构成共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