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闲闲书话』陶渊明的儒家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闲闲书话』陶渊明的儒家精神 两天时间在家里,闭门不出,看《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杜景华著),读《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郭维森、包景诚译注),读得差不多了,我忽然觉得,穷困潦倒的人读陶渊明其实有点不恰当,比如我吧,猫在屋子里,举头望窗外,看见的就是灰不溜秋的水泥房子,和灰不溜秋的一块天,哪里有东篱之菊与南山悠然呢,老家倒是在农村,可是土地早已在我上辈人手里经过分田分地一阵忙就承包到户去了,我自然也没有南山可以种豆了,而且即便我真有一块小土地,恐怕要让我“戴月荷锄归”,也是做不到的,这岂不是更让人难过吗?倒是那些大富大贵人看看陶渊明才较为恰当,就像吃惯了茅台大菜的人,偶尔来点窝窝头加烧酒还很是一种享受一样。不过,尽管如此,读了书还是写点感想。   我读的这两本书的作者和译注者,似乎都害怕朱自清,因为朱先生说过陶渊明的思想接近道家,所以他们虽然觉得陶渊明的思想里儒家精神很强烈,也总要把这点排在第二位,先说道家,再说儒家。而我读了陶渊明的诗文,横竖只能感觉陶渊明虽然受了道家的影响,其实骨子里是一个儒家,而且恐怕还是一个坚定的儒家知识分子。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要看儒家和道家的关键的区别。      一、儒道两家的关键区别   我以为,儒家和道家的关键区别并不在于入世与出世,因为儒家其实也同意某种状况下的出世,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也。两家的关键区别在于对人道的认识,其核心就是对“情”的认识。儒家的人道或者“仁道”是根源于人情的,首先要肯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但是道家却是反情的,它是把“人情”也看作是人生的负累,所以庄子可以鼓盆而歌,但孔子却要痛哭。而陶渊明绝对不是将人情看作负累的,他所说的“役”、“尘网”绝对不是人间的情感,恰恰相反,此“役”、“尘网”,正是对于人之真性情的束缚,主要就是指官场上的一派虚情假意和不人道的残酷斗争。别人我不知道怎样,反正我读《归去来兮辞》怎么都感觉那不是什么自以为超脱的仙风道骨,却是一片亲戚之情。载欣载奔,既为了脱离官场的险恶,也是因为再次回到童稚绕膝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里。而且,这一篇文章的序里面也讲其写作的一个原由是因为诗人的妹妹去世,当然,这个事情也许是渊明离开官场的一个借口,但是我们又看他的《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都是一片儒者情怀,他赞他的妹妹是“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孝”,又赞他的从弟是“孝发幼龄,友自天爱”,另外还有一首哀悼从弟的诗《悲从弟仲德》,杜景华写的传记里面认为,此仲德其实就是敬远,并非另外一个从弟,且不管究竟是谁,那诗句也完全不是“鼓盆而歌”的道家气味,却是哀痛极深,以至于有人认为该诗写得不好,“特多弱句”。那诗歌说:“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这和他晚年所写《挽歌》中所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是一致的,无非是一种人情常识,即身份不同而情感深浅则不同。   此外,尽管陶渊明也是隐居,但是他的隐居明显和当时那些真正受了道家影响而去隐居的人不同,例如对待刘遗民的隐居,陶渊明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刘遗民隐居,古书上说他是“家贫,卜室庐山西林中。多病,不以妻子为心”,那么想来,这个刘遗民才真有道家的精神,抛妻别子,将亲情放在一边。当他邀请陶渊明和他一起上庐山的时候,陶渊明便写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说:“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这其实已经告诉刘遗民,他对于“不以妻子为心”的隐居是不赞成的。另外还有一首也是给刘遗民的诗,写道:“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这简直就是暗暗地跟刘遗民老兄唱反调了,我赞成杜景华的说法,也许陶渊明是在委婉地规劝这位受到道家或佛家影响的友人,同时也体现出陶渊明的隐居决不是道家那一类,也不是佛家遁世那一类。   陶渊明始终没有应慧远的邀请而加入白莲社,而且还写了《形影神》这首说理诗和彗远辩论,那诗歌说明了形影神三者不可分离的统一性,首先“形”与“影”好象可以分离,“憩荫若暂别”,但实际上不可分离,“止日终不别”,而“神”在陶渊明看来,是人的独特性,所谓“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但是“神”虽然与形和影有区别,终究却是“生而相依附”的,也就是说,形影灭了,神自然也不在了,不可能像慧远的净土宗说的神还会迁移到别的形中去。陶渊明的观念其实正是儒家的理性思维,魂魄与身体不能分开说一个要死一个不死,身体死亡,魂气与魄气也就一上一下各自散了。儒家所说的“神”并不是灵魂不灭的灵魂,而是指人生在世树立起来的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宗教的,而是历史的,即留传于后世的崇高品德。   总之,陶渊明的精神,本质上是儒家的精神,越到老年,这种儒家的传统表现得越明显,他的那些金刚怒目式的诗歌也多出于晚年,人们称之为绝笔的《自祭文》乃是一个不合于流俗的儒者对于生死的总结,他说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