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要点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一)振动破坏效应 地震 地面、地面建筑物强迫振动 建筑物破坏 地震波 由震动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破坏 附加荷载 ※卓越周期 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卓越周期与土层的厚度、土层的性质,尤其是剪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速度有关。 单一土层: 不同土层: (二)地面破坏效应 地震发生时,地层错动、开裂、地陷、地基不均匀变形及砂土液化等使地基失稳,导致建筑物发生破坏。包括: (1)地面破裂效应 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岩性差异、厚度不同) 地基水平滑移(斜坡或半挖半填) 砂土液化(饱水粉细砂岩) (2)地基基底效应 砂土液化 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1.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1)土的类型及性质 ★粒度 粉、细砂土最易液化。 ★密实度 松砂极易液化,密砂不易液化。 ★成因及年代 多为冲积成因的粉细砂土,如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沉积年代较新: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位浅 2)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 ★砂层上覆非液化土层愈厚,液化可能性愈小。 ★地下水位埋深愈大,愈不易液化。 2.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1)慎重选择场地 (2)选择基础类型 穿入深度计算确定: 坚硬粘土、砾、粗砂土:0.5m 其他非岩石:2m (3)地基处理 处理标准: ★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限 ★处理后的土层标贯击数实测值应大于临界值 ■压密法 通过振动、夯击、爆破等手段,使砂土急剧液化排水,而达到压密,提高天然地基土的相对密度Dr ■排渗法 通过排渗井等来消散因振动时而产生的孔隙水压力,防止液化 ■换土或盖重 用非液化土更换地表的液化土层,或在地表液化土层上覆盖填土 (三)次生灾害效应 由地震引发的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 如1960年5月智利中部连接发生了三次超过7级的大地震,地震使瑞尼赫湖区发生了300万m3的滑坡,使湖水陡涨24米。洪水淹没了湖东65km以外的互尔的维亚城,城内水深达2米。这次地震还引起了海啸,智利附近的海面浪高达30米,使中部沿海的房屋和码头全部冲毁,巨浪以每小时640多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冲毁了夏威夷的防波坝和沿岸的楼房,接着又袭击了日本本洲和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海港设施和码头遭到严重破坏。 又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是次生地质灾害,初步统计,次生地质灾害总数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泥石流1200多人遇难 四、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近代关 于地震 形成机 理的假 说 (1)断层说:地壳中产生的能量积累于岩体中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地层的薄弱地带—断层附近以快速应变的形式释放,使两盘发生突变性的相对位移,从而引发地震。 (2)岩浆冲击说 (3)相变说 (4)温度应力说 (5)黏滑说 地震形成机理 岩浆冲击学说 是日本学者石本己四雄于1931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部存在的岩浆,因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产生巨大的推力。当局部地段围岩强度较底时,岩浆就会突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侵入,而引发地震。他的依据是:①地震的P波(纵波)在扩张传播的形态;②日本及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地震带与火山活动带相一致。 相变说 新西兰地震学家爱维森(F. F. Evision)于1963年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处于一定深度和压力环境中的地壳和地幔物质,当压力和温度改变时因原有平衡状态被破坏,可以产生快速相变,体积扩张或缩小,从而产生对周围岩体的快速压力或拉力,就产生了地震波,发生的相变必须是快速的,否则就成了缓慢的构造运动。(蠕变) 温度应力说 前苏联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别洛乌洛夫)认为,产生地震的应力状态与热能有关,热能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壳内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会引起应力场的变化,使局部地段发生地震。 在以上四种学说中,断层学说目前被广泛承认和应用。断层学说强调了岩体应变破坏的现象。岩浆冲击学说讲的是能量的积蓄,分布不均的现象。相变学说强调的是地球内部相的平衡或者说因相变形成地应力场的变化。温度应力学讨论的是相平衡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