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重组蛋白的sdspage.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九重组蛋白的sdspage

1 样品浓缩效应 (1)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2)缓冲体系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 (3)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2)缓冲体系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 Tris: 缓冲配对离子,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值 Cl-:在电场中迁移率快,前导离子(leading ion) ,快离子。 Gly:其pI =6.0,在pH6.7的浓缩胶缓冲体系中,甘氨酸解离度很小,因而在电场中迁移很慢,称为尾随离子(trailing ion),慢离子。 当进入pH8.9的分离胶时,甘氨酸解离度增加,其有效迁移率超过蛋白质;因此Cl-及NH2CH2COO-沿着离子界面继续前进。蛋白质分子由于分子量大,被留在后面,然后再分成多个区带. 大多数蛋白质在pH6.7或8.3时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 (3)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V(电泳速度)=E(电位梯度) * m(迁移率) E高m慢≈E低m快 由于蛋白质的有效迁移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因此也就聚集在这个移动的界面附近,被浓缩形成一个狭小的中间层。 2 分子筛效应 分子量或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蛋白质通过一定孔径分离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分子筛效应。 分子量小且为球形的蛋白质分子所受阻力小,移动快,走在前面;反之,则阻力大,移动慢,走在后面。 分子筛效应不同于柱层析中的分子筛效应,后者是大分子先从凝胶颗粒间的缝隙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3 电荷效应 进入pH8.9的分离胶中,各种蛋白质所带净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 表面电荷多,则迁移快;反之,则慢 各种蛋白质按电荷多少、分子量及形状,以一定顺序排成一个个条型的区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思考题 在不连续体系SDS中,当分离胶加完后,需在其上加一层水,为什么? 电极缓冲液中甘氨酸的作用? 在不连续体系SDS中,分离胶与浓缩胶中均含有TEMED和AP,试述其作用? 样品液为何在加样前需在沸水中加热几分钟? 3.4 上样与电泳 将电泳槽与电泳仪连接好, 上槽接负极,下槽接正极。 上下槽中加满电极缓冲液, 移液枪或微量注射器加样,每孔20ul。 电泳条件:开始电压90V,待样品进入分离胶时,恒压130V,电泳约2.0h,直至前沿距下端约0.2cm。 加样: 标准蛋白(marker):5ul, E.Coli lysis:20ul Purified protein: 20ul(0.5mg/ml) 注意:电泳样品加入样品处理液后,要在沸水浴中煮3~5 min,使SDS与蛋白质充分结合,以使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并形成棒状结构。 标准蛋白(marker):5ul E.Coli lysis:20ul Purified protein: 20ul(0.5mg/ml) Purified protein: 20ul(0.5mg/ml) Spr1479 E.Coli lysis:20ul 上清 预染标准蛋白(marker):5ul 8 7 6 5 4 3 2 1 3.5 凝胶板剥离与固定 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泳仪。用不锈钢药铲撬开玻璃板,取出胶膜。 4.7 染色与脱色 加入染色液,室温下染色1h,或60℃ 水浴染色10min。100 ℃ 2min, 然后用脱色液脱色,更换脱色液3-4次,直至背景无色为止。 考马斯亮兰R250检测灵敏度可达1ug. 4.1电泳迁移率的计算  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以各标准蛋白的相对迁移率为横坐标,分子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3 待测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根据待测蛋白质的相对迁移率,可以直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该蛋白质的分子量。 4.实验结果处理 * * 实验九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李卫芳 张钧玮 1 实验目的 1.1 通过本实验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1.2 初步掌握应用此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操作技术。 纸电泳 琼脂糖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毛细管电泳 Native SDS IEF 2DClassification 2 实验原理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967年由Shapiro等建立 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用于测蛋白质亚基分子量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原理及有关特性 聚合反应 聚丙烯酰胺是由单体(Acr)、交联剂(Bis),在催化剂(AP或核黄素) 和加速剂(TEMED)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①丙烯酰胺(Acr):是凝胶的最主要成分,单体聚合形成长链。 ②甲叉双丙烯酰胺(Bis):是交联剂,将聚丙烯酰胺链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 ③过硫酸铵(AP)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