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霖先进事迹.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承霖先进事迹

胡承霖先进事迹 胡承霖精神 胡承霖教授是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服务‘三农’事业”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农大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他心系“三农”、造福农民的优秀品格;扎根田头、创新攻关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汪青松将胡承霖教授的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长期坚持田间地头,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二是率领团队,刻苦攻关的科学精神;三是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的创业精神。胡承霖教授是社会服务、服务三农、科教兴农及产学研结合的典型、典范。去年,农大给胡承霖教授颁发了“社会服务特别贡献奖”。目前,学校上下正掀起一股学习胡承霖教授的热潮。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及全体师生员工以胡承霖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踏实工作,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为扎实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胡承霖教授事迹传播开后,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们也深受感动、备受鼓舞。该校大三学生孙雪在谈到胡承霖教授的先进事迹时表示,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应学习胡承霖教授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心系三农、创新攻关的精神,在学习活动中立足学生实际,立足专业实际,从实际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业务技能,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有人说,他是一个权威专家,为全国和安徽的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但胡承霖自己说,他只是一个平常的耕耘者,一个忠实的粮田守望者。50多年如一日,胡承霖先后主持三个重大课题的研究,穷毕生精力研究粮食增产技术。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让他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三农”事业?用胡承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情结,更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教授这样说到: “因为我是学农出身的,一直以来都是与农民打交道的。虽然退休了,我跟农业的感情没有断。农民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富裕,他们的劳动报酬还不算高。我们只有把农民粮食产量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增加,才可以给他们增加收入。另外我们做这些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安徽的气候资源、土壤资源有很多还没有发挥出来。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59年的党龄。我一直尊重这样一个看法:党员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不能因为退休了,党员也退了。而且共产党员应该永远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线。我的身体条件还可以,到农村没有问题,所以我必须要到一线去。” 胡承霖教授也希望更多的师生能够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理论融入实际,把先进科学技术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三农”。 一个人做一两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胡承霖教授就是这样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目前,我省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已开始实施,这位耄耋老人又一次整装待发,为了大地的丰收继续奋斗着。 学习先进事迹精神 争做党员先锋楷模 六年前,农业科技专家胡承霖在76岁高龄的时候,因担忧国家粮食安全,毅然上书省长,请缨出征,倡议和参与沿淮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攻关。回良玉副总理盛赞他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承霖的作为,不仅实现了农业科研工作的新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麦生产的奇迹,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新榜样。作为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同志,胡承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分忧,造福农民。 古人道:人生七十古来稀,颐养八旬何可期?而胡承霖以耄耋之年,长年累月进乡村、走田头,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手把手指导农民种麦,这种行为令人敬重,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学习胡承霖,就是要学习他心系“三农”、造福农民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他扎根田头、创新攻关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广大“三农”工作者,特别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胡承霖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在举国描绘“十二五”宏伟蓝图中,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扑下身子,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留下属于人民也属于自己的亮丽一笔。 古树参天,鸟语花香。4月2日,胡承霖教授骑着自行车,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匆匆而过,后座驮着一袋大米。看到他满脸红晕、身手敏捷,人们不会想到他已82岁高龄,更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忠实的麦田守望者,他用毕生的精力,以田野为黑板,把麦田当课堂,书写了中国小麦优质高产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上书省长建言小麦高产攻关,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 1997年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之后,开始“扩经压粮”,大规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到2003年,全国粮食作物面积逐渐收缩,总产量持续徘徊,到2003年,库存创26年来最低,小麦总产下降720亿斤。 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外关于粮食的议论已经开始,美国人布朗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