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摘 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可能与肠道菌群谱的改变有关。本文就IBS患者存在的结肠菌群失衡、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它们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干预肠道菌群失衡等的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衡 低度黏膜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9-0003-06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ZHANG Feife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on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hile the mechanism of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obscure. However,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BS may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his review discusses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colon,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ir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the treatment methods for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low grade mucosal inflammation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全球人口患病率为3% ~ 25%[1],亚洲国家为4% ~ 10%[2]。IB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均有较大影响。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其系内脏敏感性提高、肠道运动功能障碍、遗传或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脑―肠轴功能失调所致[1,3],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女性、急性胃肠道感染(如弯曲杆菌或沙门菌感染)和精神因素[1,4-5]。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可能与肠道菌群谱的改变存在密切的关联
人类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含有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所含微生物的数量约占人体所有微生物总数的80%且以细菌为主,故肠道中的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健康成人肠道中的细菌总数为1×1014个,是人体组织细胞总数的10倍,由约30属500种细菌定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但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已占肠道细菌总数的90%以上,致病菌主要是为数极少的梭杆菌和葡萄球菌。健康人肠道中不同部位的菌群数量呈稳定状态,但各解剖部位间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的数量较多;结肠中的细菌数量最多,主要菌种为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和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其中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占比超过98%。肠道菌群中的细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协同,呈生态平衡状态
1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现象
1.1 结肠菌群失衡
Sonnenburg等[6]指出,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联。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受到饮食、药物和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时,肠道菌群在细菌的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独特性方面会发生改变,敏感肠道菌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肠道菌则快速繁殖,菌群正常的生理性组合被转化至病理性组合,出现肠道菌群失衡。IBS患者结肠菌群的数量、种类与健康者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7]。不过,不同亚型的IBS患者的结肠菌群谱变化也有差异:腹泻型IBS患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便秘型IBS患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的减少程度不如腹泻型IB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