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春秋战国法律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 重点、难点 :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 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制定、公布及其意义; 三、战国时期法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自西周中后期起,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各级宗主贵族的世袭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宗族国家制度逐步走向衰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雒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动荡和重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秦朝统一国家及其法律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与法律思想的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同时也影响到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从而为法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动荡变革,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自春秋后期起,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畜力耕作、人工灌溉、施肥辨土等生产管理技术也得到推广,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耕地面积日益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从而加速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瓦解了宗族土地所有制和耦耕制,为个体家庭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及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夏商西周以宗族土地所有制和家族共耕制为核心,其土地支配权归各级宗主贵族拥有,宗族成员须在宗主贵族“公田”上从事耦耕,以提供劳役剥削。进入春秋时代以后,人们不断在“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既影响了各级宗主贵族的经济利益,也威胁到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为了挽救财政经济危机,一些诸侯国被迫进行田制与税制改革,以保证赋税收入。例如: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按土质与产量折征相应税额;晋国“作爰田”,把土地分配固定到个体家庭;鲁国实行“初税亩”,对耕地改征实物地租;楚国“书土田”,登记耕地面积,确定赋税标准;等等。出于兼并争霸战争的需要,一些诸侯国还实行了军功授田制。这些改革的结果,实际承认了个体经济与私营土地的合法性,客观上宣告了原有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死刑。 由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动。随着周天子及周王室政治权势和经济实力的下降,极大地动摇了其同姓大宗及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原来的“王室独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迅速沦落为“大国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一些诸侯国中,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 的现象。司马迁所说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是“礼崩乐坏”的具体体现,西周盛极一时的宗法等级秩序遭到彻底破坏。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中,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进入统治集团,他们废除各级宗主贵族世袭特权,改宗法分封制为郡县制,变世卿世禄制为专制集权官僚制,使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 (二)法律思想的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在法律思想方面,儒、道、墨、法各家纷纷阐述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各自的学派特点。 1、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 儒家思想创立于春秋末年的孔子。他作为业已没落的顽固守旧势力的代表,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亲眼目睹了自己一向推崇的西周宗法等级秩序和礼乐典章制度的全面崩溃,当仁不让地充任了旧制度的继承者和卫道士。为了挽救行将就木的旧秩序,孔子拼命提倡“礼治”,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极力抵制社会变革。当他得知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时,气愤地惊呼:“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从恢复“礼治”的需要出发,孔子进而提出“德治”思想,强调“为政以德”。在他看来,政法与刑罚可以遏制犯罪,但会导致一个鲜良寡耻的社会;而以德礼教化引导民众,则能培养廉耻之心和安分守己之人,从而实现消弭违法犯罪的“无讼”理想。为了恢复“礼治”、“德治”秩序,孔子进一步提出“人治”思想,鼓吹“为政在人”,主张治理国家“在于得贤人也”。基于“贤人”政治的要求,他竭力倡导以身作则,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孔子所谓的“贤人”及“身正”,是以周礼规定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仁义道德修养为标准的。 战国时期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法律思想。随着兼并争霸战争的日益加剧,孟子开始关注民生利益和民心向背,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的“民本”思想。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他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要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公开声讨专制暴君滥杀无辜。至于他强调的“教以人伦”,“贵德而尊士”,“辅世长民莫如德”,“惟仁者宜在高位” 等主张,仍是孔子倡导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的继续。而他推崇西周井田制,试图恢

文档评论(0)

133****00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