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及-诗言志-的歧异.pdf

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及-诗言志-的歧异.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IJ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FSHANDONGNORMAL andSocial 2)04V01.49No.3(General JOURNAL 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s) No.194) 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与“诗言志的歧异。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文载道”和“诗言志”是两个常被混为一谈的传统文论命题。但它们之间既具有相通之处,更存在着 明显的歧异。这种歧异既存在于“道”与“志”、“载”与“言”所具有的不同“指向性”上,也在于它们所依据的语言哲 学基础所倾向的不同侧面上。从儒家语言哲学基础来看,“文载道”根植于名教伦理,“诗言志”则根植于言心合一。 前者必然导向文学的外部教化功能,后者则暗示出文学的内在情感起因,而易于导向文学与内在心性的本根性关 系。“诗言志”内在地包含着“诗缘情”的萌芽,而外在地预示了“文载道”的可能。 关键词: 儒家语言观;文载道;诗言志;歧异 中图分类号: B222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1304)03—0056—05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与“文以载道”相关的命题是“诗言志”。按照朱自清先生的观点,“言志”的本义在 “政教”,所以它和“载道”差不多,“‘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其原实一-[13(㈣。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解释,“诗言 志”与“文载道”也只是涉及两种文体的差异,并不是两种文学观的问题。“诗言志”与“文载道”的确具有相通 之处,但“诗言志”与“文载道”的差异既不象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小,也不能仅仅归结到文体上。或许可以 说,那种文体上的差别,还不是把这两个命题区别开来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把这两个命题区别开来的最根本 的问题,在于“志”与“道”、“载”与“言”所具有的不同“指向性”上,也在于它们所依据的语言哲学基础所倾向 的那些不同的侧面上。从语言哲学基础来看,文以载道根植于名教伦理,诗以言志则根植于言心合一。 一、儒家语言观 中国哲学史上曾围绕着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展开过热烈的论争。在对这一问题的论争中,中国古代先哲 纷纷发表了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也表达了对于语言的一般观念。因为“名”可视作“语言”的代称,人们如何 看待“名”,也就如何看待“言”。尽管儒家的“正名”是作为政治伦理学问题提出来的,但它同样涉及语言的本 性。从总体上看,儒家语言观可以概括为“自然语言观”和广义的“名实对应论”。从先秦时期的孔孟哲学,到 汉儒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无不强调名与实、言与心之间联系的内在自然或必然性,强调名与实、言与心、名 与道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名实相符”成为儒家“正名”观的核心,它并自然地规定着言与心、名与道的合一 性。孔子认为,“名实不符”是“礼乐崩坏”的根源,它会带来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混乱。因此他强调“正 名”:“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用冯友兰先 生的话,也就是使君按照“君”这个“名”为它规定的理想本质即君道来行事,让“臣”按臣道、“父”按父道、“子” 按子道来行事。孔子这里的“名”主要是一种伦理学上的“名分”,孔子“正名”,是以“名”正“实”,而他这样做 的前提,是为“名”设定了一个理想的、不变的本质。这也就意味着,在孔子的心目中,那种旧有的、最初的 “名”是具有理据性和自然性的。这种自然性既表现在“名”与“实”的关系上,也表现在“言”与“心”的关系上。 在孔子看来,语言与人心、与人的德性有一种自然联系,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联系孔子才会说:“不知命,无以为 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但关于这一点,孔子讲得还不多,到了孟子 *收稿日期:2004—03—05 作者简介:赵奎英(196卜),女,山东定陶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60 万方数据 时代,语言和人性问题便成为“天人”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说自己有两个优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按照冯契先生的解释,“养浩然之气”是“天人”关系方面的问题,“知言”则是“名 实”关系方面的问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