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退绕法克服了互退绕法张力不匀.doc

平行退绕法克服了互退绕法张力不匀.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行退绕法克服了互退绕法张力不匀

平行退绕法克服了互退绕法张力不匀、回丝量大的缺点。采用下退绕法,如图3—4(b)、(e)所示,引纱操作不方便。采用上退绕法如图3—4(c)所示,经纱的断头不易及时发现。双层经轴架上兼用上退绕法和下退绕法如图3—4(g)、(h)所示时,下层整经轴断头的发现和处理都不太容易。相对而言,垂直退绕法如图3—4(f)所示,经纱断头的观察和处理都十分方便。 二、上浆及湿分绞 经纱在浆槽内上浆的工艺流程如图3—5所示。纱线由引纱辊1引入浆槽,第一浸没辊2把纱线浸入浆液中吸浆,然后经第一对上浆辊3和压浆辊4浸浆压浆,将纱线中空气压出,部分浆液压入纱线内部,并挤掉多余浆液。此后,又经第二浸没辊5和第二对上浆辊6和压浆辊7做再次浸浆与压浆。通过两次逐步浸、压的纱线出浆槽后,由湿分绞棒将其分成几层(图中未画出),再进入烘房烘燥。蒸汽从蒸汽管8通入浆槽,对浆液加热,使其维持一定温度。循环浆泵9不断地把浆箱10中的浆液输入浆槽,浆槽中过多的浆液从溢流口11流回浆箱,保持一定的浆槽液面高度。 (一)上浆 1.浸浆与压浆纱线在浆槽中经受反复的浸浆和压浆作用,浸压的次数根据不同纤维、不同的后加工要求而有所不同。纱线上浆一般采用单浸单压、单浸双压、双浸双压、双浸四压(利用两次浸没辊的侧压)。粘胶长丝上浆还经常采用沾浆(由上浆辊表面把浆液带上,并带动压浆辊回转,经丝在两辊之间通过时沾上浆液),沾浆上浆量很小。各种浸压方式如图3—6所示。 纱线在一定黏度的浆液中浸浆时,主要是纱线表面的纤维进行润湿并黏附浆液,自由状态下浆液向纱线内部的浸透量很小,带有一定量浆液的纱线进入上浆辊和压浆辊之间的挤压区经受压浆作用,上浆辊表面带有的浆液、压浆辊表面微孔中压出的浆液、连同纱线本身沾有的浆液在挤压区入口处混合并参与压浆,如图3 —7所示。 根据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可定性地分析,即使在压浆辊的重压下,挤压区中纱线的上、下仍然存在一层浆液液膜,液膜的厚度决定了挤压区内实际参与挤压过程的浆液量以及纱线经挤压后所带浆液量。它和压浆辊轴线方向单位长度内的压浆力、浆液黏度、浆纱速度有关,压浆力越大,浆液黏度越低,浆纱速度越慢,则液膜厚度越小。因此,浆纱机慢速运行时压浆力要适当减弱,否则液膜厚度过小,尽管挤压区入口处有足够的浆液,但挤压区内参与挤压的浆液量不足,浆纱经挤压后所带浆液量过少,以致纱线上浆过轻。在高浓高黏浆液上浆时,要采用高压上浆,避免液膜厚度过大,上浆过重。 压浆力、上浆辊和压浆辊的表面形态、表面硬度决定了挤压区宽度和平均压力,进而影响挤压浸透效果。常用的压浆辊表面硬度为肖氏硬度40~65,高压上浆的压浆辊肖氏硬度为80~88。在压力作用下,浆液向纱线内部浸透,纱线内空气由挤压区入口方向逸出,描写浸透情况的Darcy定律为: 式中:νs——浆液浸透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浸透距离; K——浆液对纱线的渗透率; N——动压接触压力; η——浆液黏度; R——纱线半径。 式(3—5)表明:压浆力越小,浆液的黏度越大,浆液对纱线的渗透率越小,则浸透速度越低,浆液对纱线浸透不利。因此,较高黏度浆液上浆时要增大压浆力(采用高压上浆)、增大压力梯度,以维持合理的浆液浸透速度。应当指出,压力增大时浆液的动态黏度会有所增加,纱线受压力作用渗透率也会有所减小,从而产生降低浸透速度的反作用,但是,这种反作用所造成的影响不如压力增加的正作用强烈。 经过挤压之后,纱线表面的毛羽倒伏、粘贴在纱身上,毛羽减少,高压上浆表现尤为明显。从微观角度分 析,吸有浆液的经纱通过强有力的挤压之后,浆液与纤维的分子距离更加接近,分子间力与氢键缔合力增强,并加速分子的相互扩散,结果浆液对纤维的润湿性能、黏附强度得到提高。纱线离开挤压区时,发生了第二次浆液的分配,压力迅速下降为零,压浆辊表面微孔变形恢复,可继续吸收浆液,由于这时经纱与压浆辊尚未脱离接触,故微孔同时吸收挤压区压浆后残剩的浆液和经纱表面多余的浆液。如微孔吸浆过多,则经纱失去过量的表面黏附浆液,使经纱表面浆膜被覆不良。相反,经纱表面黏附的浆液过量,以致上浆过重。 2.纱线覆盖系数浆槽中纱线的排列密集程度以覆盖系数来衡量,覆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覆盖系数; M—一总经根数; B——浆槽中排纱宽度,mm; d——纱线直径,mm。 纱线的覆盖系数是影响浸浆及压浆均匀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定豹上浆条件下,上浆率与覆盖系数的关系如图3—8所示。 排列过密的经纱之间间隙很小,于是压浆后纱线侧面出现“漏浆”现象。为改善高密条件下的浸浆效果,可以采用分层浸浆的方法,使浸浆不匀的矛盾得到缓解,“漏浆”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降低纱线覆盖系数,采用双浆槽或多浆槽上浆,也可采取轴对轴上浆后并轴的上浆工艺路线。降低覆盖系数不仅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