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1到∞,致我们正在走向失控的微信社交圈
从1到∞ ,致我们正在走向失控的微信社交圈
热衷于加群 ,加好友 ;混迹在大大小小的圈子 , 享 ,交流 ,干货。将微信作为知识的讲堂、人脉
的金矿、营销推广的市场 ,收割名利。仅以此文献给有上述经历的伙伴 ,致我们可能走向失控的微
信社交圈。
通讯录14 00+ ,群聊20+ ,每天接近一千条消息 ,新闻轮播一样的朋友圈 ,依旧不断增加的“新好友”
,是怎样一种体验 ?
从“交友”到“加友”
关系链的膨胀 ,是失控的源头。从两位数到近似四位数的关系链膨胀 ,楼主的微信用了3年 ,而Q Q
却走了10年。楼主是个热爱社交 ,乐于结识有共同话题的小伙伴。但是为什么同样的情况 ,在两个
不同的平台由大相径庭的表象呢 ?
被滥用的熟人社交
环境条件
贴上“熟人社交”标签的微信 ,为整个平台的大小社交关系链作信任背书。
人文条件
借着线上线下大大小小的“峰会、大会、沙龙” ,各式各样的IT 人集聚在一起 ,思维碰撞 ,人脉搭建。
骨子里“抱团成长、人脉就是钱脉”作祟 ,互加微信好友成为必备的环节 ,随之而来是大量的“各种群”
。
楼主案例 :
2013.3 ,还是大三菜鸟 (现在是老菜鸟 )的楼主 ,怀着对互联网的无比热爱 ,付费200RMB ,参加
了一个名叫GW EA组织 (没错 ,就是这个坑比 )举办的XX微信电商3唔2大会 ,大概就是围绕微信
和移动端如何做“颠覆式的电商” ,内容一句“呵呵”带过。重点是会间 ,不知道哪位同志提议咱们今天
欢聚一堂的各位商界人士可以用微信雷达互加好友 ,扩展人脉 ,资源整合。
今天看来 ,这真是莫大的笑话。但是当时楼主就天真地信了。一下就加了几位“大佬” ,为了进一步
积累人脉 ,还拉了那几个“大佬”建了个群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 ,一下就百人了。因为是“群主” ,被误
以为也是某“大咖” ,自然也受到众多的好友申请。从此 ,楼主的微信关系链正式走向非熟人。
后来有了自己的“社群” ,也参加了更多各种主题的沙龙、大会 ,线上线下的 享 ,加之于在简书和公
众号的个人信息 ,三年光景 ,从不到百人 ,激增到14 00+。其中大部 是楼主出于对各位IT 界的
大神、前辈的仰慕和求知欲而加 ,余下的则是平时的活跃讨论吸引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主动相识
。
通讯录≠人脉
刚加完的时候 ,还会寒酸几句。热度一过 ,这些 “好友”就成了“僵尸友”。除非再有利益来往 ,鲜有
互动。再者 ,没有太深入的社交基础 ,仅凭一次活动相 ,也实在难以走心 ,背景跨度越大 ,越是
如此。
似乎有那么一种错误的“认识” :微信上这样简单互加“好友”和简单寒酸几句 ,就能完一次人脉的积累
。
移动化的互联网生活 ,将我们的生活彻底碎片化。越发低门槛的社交 ,导致社交关系链的
失控。
社会学上的“邓巴数字”告诉我们 :人类的心智水 能稳定控制的社交网络范围约是“150人”。而能维
持可称为“亲密”的关系则只有15人。照此看来 ,我们通讯录里面绝大部 的“好友”都是“伪好友” ,或
者称为“网友” ,一种带着贬义感情色彩的词语 ,尽管可能大家心里不愿意承认 ,但的确 ,这和我们在
聊天室时代、Q Q上认识网友本质无异。
而这种“无诚意”的社交降低了我们对社交的尊重态度和礼仪之心 :
低成本的关系降低社交体验
无验证消息 ,随意加人 ,不知道你是谁
加人之后不主动打招呼 ,聊天成尴尬
消耗信任 ,加完好友就潜水 ,到了需要发小广告 ,拉投票等的时候又开始骚扰你
利益为先 ,难以走心
那些打着“结识人脉”为旗号进行社交的人 ,鲜有是因为某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而走到一块。
“你好 ,我是XX公司XX业务方面的XXX ,欢迎咨询和讨论XXXX话题 ,或是对于本司产品
有体验问题欢迎反馈……”
无论是明显的利益目的 ,还是打着人脉积累的口号 ,这些关系链都没有太多感情色彩。为了扩大自
在职场、商场上的圈子而盲目加好友。这种互动性差的关系链 ,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
往往来得快 ,冷得也快。
从“聊天”变成“刷屏”
通讯录膨胀了 ,往往伴随着群组数目的增加。出于对职场关系、技能、兴趣爱好等圈子的扩张 ,我
们会热衷加入大大小小的“交流群”。我们有的为了了解和学习行业动态和干货 ,有的为了寻找工作伙
伴或是合作机会……
大多起先会有一个明确的t o pic ,人数也不多 ,关系强度最高 ,此时互动性最高。有明确的“社交
契约” ,即大家自觉遵守约定成的规范 ,例如只谈干货 ,不发广告 ,不灌水。
而后因为许许多多的原因 ,圈子开始膨胀。得益于微信群的“创新性设计” :
微信群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