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

2)教会与会党 (1)外国教会 西洋宗教在中国比商品走得更远,甚至深入穷乡僻壤。 教民的社会地位很不相同:在农村,他们往往是为舆论所鄙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里的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两者的不同,说明了宗法专制传统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已经出现了厚薄不均。 中国人接受外国宗教的过程,是外在势力转为内在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又曲折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交织着中西文化心理差异的矛盾,而且还会唤起强烈的排外情绪。因此,与传统相伴随的是绵延不断得反洋教斗争。 自40年代起到甲午前后,反洋教的舆论和行动几如海潮江波,逐浪而起。在地域上以长江流域为多,而同时也屡见于华北、西南。卷入其中的,不仅有下层民众,而且有相当数目的士绅和官吏。 虽说教案总是由具体的冲突引起的,但常常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 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造成了高涨的社会动员。在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以前,被侵略借助传统意识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这种斗争的顶点便是后来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旧同旧时代连在一起之时,正义者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 (2)本土会党势力及其它 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势力。 这些品类本不相同的人们汇成一体,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社会势力。没有它们参加,长江流域那些波浪相逐的反洋教斗争和其他反抗斗争是难成气候的。但他们又是一种脱离社会生产的盲目力量,时人往往侧目而视。 (3)华侨、华工 研究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中国城乡社会的演变,还有一个问题须纳入视野,这就是出洋华侨、华工对国内的反馈。 在饱受苦辛与“侵侮”之后,他们中一部分稍能自主,或有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和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这也成为促进中国城乡社会演变的因素之一。 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的新变化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中西的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引领风气之先的先锋者——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 龚自珍及其书稿 1、开眼看世界 龚自珍,浙江仁和人。面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致用,立志改革社会。对专制制度的积弊进行了揭露与抨击,成为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的先声。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建议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魏源,湖南邵阳人,讲求经世致用,谋求国富民强,为晚清学术开风气者。以“通经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道光初年参与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对海运、水利等多有建议。鸦片战争爆发后,应钦差大臣裕谦聘请,入浙参赞军务,兵败之后,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 ? 魏源根据《四洲志》编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至100卷。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魏源 徐继畬,字松龛,山西五台人。在闽浙任职长达15年,从1841年起,利用公务上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寻求探问,广泛搜集外文资料、地图书册,参阅大量史书,撰成《瀛环考略》,后改名《瀛环志略》。这是中国近代较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河。 徐继畬 《纽约时报》如此评价道:“中国历史悠久的整个地理学体系,被这位东方的伽利略改革了。” 2、向西方学习 器物→ 政制 →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梁启超(1922)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3、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传统天下观中没有民族国家的地位:家国同构和华夏中心主义 历史上“国”与“家”这两个字组成“国家”一词之过程,是和家国同构体同步形成的。 家国同构体是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甚至亦无确定民族为依托的集合;大小九州的传说是文明的范围。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天下”和“国家”的意义相类似,是指那些实现了儒家伦理的地区。 自秦汉以降,人们已经确信,在中国之外再也不存在比中国更强大、富饶、文明的国家了。其他国家的君主和人民如果不对中国称臣纳贡、接受赏赐,就只能自外于华夏圣教,甘心为夷狄了。 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中叶,明明因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不得不签订屈辱的条约,以满足列强的贪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