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此探看鲁迅的心灵深处钱理群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第二届全国语文教育新思路暨阅读选修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附中举行,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对与会的中学教师们做了一个如何阅读鲁迅散文的演讲。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文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文(特别是《野草》这样的散文诗)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文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文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文学个人话语的存在。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将是一次心灵的相遇。——编者 鲁迅作品的不同文体之间是有着大体的分工的: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而他的散文,或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说过:“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与灯前,常常显得两样”。我们将鲁迅的散文分为四类,即《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野草》里的散文,收入鲁迅杂文集里的散文,以及演讲词,从四个不同的观察角度走进鲁迅的心灵。 在鲁迅的记忆里,农村夏夜乘凉的民间言说中,还有一种被排斥在公共谈话空间之外的孤独者的“自言自语”———显示了鲁迅式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 《自言自语》和时隔六七年以后写出的《野草》,是与《朝花夕拾》的“谈闲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言说环境、言说方式,不仅鲁迅主体呈现出另一种状态,与我们读者也存在着另一种关系。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他说自己,“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 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匹远离人群,“钻入草莽”的独兽,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既独自承担痛苦,“舐掉”外部世界、他人的伤害留下的“血迹”;更独自面对自己,“无情地解剖自己”,对自我的存在,对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进行无情的追问,发出根本的质疑,露出全部的血肉,揭示血淋淋的真实。 谈闲天需要创造亲切、和谐、宽松的气氛,以便进行心灵的交流。相反,自言自语则自觉地将我们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的紧张、排斥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他人的干扰,才能直逼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这同时也是自我怀疑与警戒。鲁迅多次表示:自己“在寻求中”,“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炕,都由我自己负责。如果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这又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承担。 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在一旁静静地(千万不要打扰!)倾听鲁迅的自言自语吧,或许因此而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这一篇篇都是自我灵魂的拷问,对生命存在的追问: “我”是谁?——“我不过一个影”,一个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从肉体的形状中分离出来的精神个体的存在。(《影的告别》)当别人向我“求乞”,我将如何对待?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当我“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呢?——“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当“路人从四面奔来”,“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将如何对待这些看客?——“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倒要“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复仇》)“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自己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但暗夜又在那里呢?”(《希望》)“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 “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知道”。“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我不知道”。“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前面?前面,是坟”。“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那我可不知道”。“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不理他”还是“走”?——“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过客》)这是“死火”的两难:“走出冰谷”,“我将烧完”;“仍在这里”,“我将冻灭”。“怎么办呢?”——“那我就不如烧完!”(《死火》)如果人死了,“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将会明白:人既“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人死了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死后》)透过这些紧张的追问与逼视,鲁迅留下了一幅幅自我画像——是后园的“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一无所有”,“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