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寻找柴胡店及《大刀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寻找柴胡店及《大刀记》

寻找柴胡店及《大刀记》   在长途骑行过程中,通常是景色好、有所感就骑得慢,麻木状态里就骑得快。那一天的行程就在这样感觉敏锐与感觉麻木、骑得慢与骑得快的状态里,流畅地进行着。在经过了宁津县城后,到达杨盘的时候已经中午了。在一个推小车卖货的老头那里买了两碗豆腐脑,放在自己带着的饭盒里。他问我是做什么生意的,因为从他的角度看来,无法理解我什么生意也不做而还在烈日下骑车奔波的行为。我只能告诉他说就是出来玩的,不做什么生意。好在这时候他已经无暇再问下一个问题了,因为已经又有一个人过来买了,而他用来盛豆腐脑的那个罐子,都快空了。“只有半份儿了!”他对人家说 继续向前,道路经过一个小小的村庄,土墙院落外,一株碧绿的老杏树挂满了开始变黄的果实,成了一个可以入画的景观。这样想也想不出来的景观就出现在路边,出现在任何人可能都不会再多看一眼的村头 通向村庄的小路,窄一些的小路,为两侧的树木所掩映,形成了一个个绿色的黑暗胡同,在正午的炽烈阳光下,看一眼都让人觉得惬意。小路两侧的护道树是枣树,这就形成了这个深绿的浓荫季节里还是淡绿色的枣树胡同景观,非常独特 这个村子叫作柴胡店,以中药名来命名的地方,令人记忆深刻――后来查了资料知道,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中药而来,而仅仅是因为最初的住户只有这两姓。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村尾的广场上竖立着的纪念碑上说这里是小说《大刀记》的发生地,也是山东版的连环画《大刀记》创作之前写生采访体验生活的地方。小说作者郭澄清就是这里的人,他的家乡是距此十公里的时集镇郭皋村。他1971年回乡,在煤油灯下八仙桌上带病写作,最终在四年以后完成了这部120万字的长篇小说。据说他当年也是骑车在这一带采访的,经常走村串寨,逢人便聊,总是满面笑容…… 《大刀记》中的一章就叫作“围困柴胡店”,很多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都是周围的人和事。当年拍电影也是在这里,电影里出现的老槐树现在还在小学的院子里 骑车旅行和连环画,这两样我喜欢的东西一旦这样在不经意中邂逅了,就实在让人兴奋不已。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奇怪的,因为很多创作态度严肃的连环画,都是有着真实背景的,在大地上有十分具体的诞生、发生地 眼前发现的兴奋直接带出了久远的童年回忆:记得当时在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个样板戏的“文革”文坛上,突然有《大刀记》这样非常吸引人的作品问世,对于文化极度饥渴的孩子们来说不啻是一阵春风,一场人人竞相追逐的文化盛宴――看到书是很难的,最普及的是在收音机里收听长篇连播。中午放学回来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不顾吃饭不全神贯注地听。那个醇厚而略带嘶哑的神秘的男低音(查阅资料,播讲者是薛中锐,在20多家省级电台播讲,累计听众人数达到7亿)讲述的贫困的村庄里的对敌斗争的故事,那个有最具体大刀意象的故事,就是在眼前这块土地上展开的 中午听了小说,下午在去上学的路上脑子里就满满的都是梁永生挥舞着那把特别得心应手的大刀的形象,想象着自己什么时候手里也可以握住那样一把大刀,一把锋利的大刀,手里握着心里想着,就可以让自己直接进入使用着工具使用着武器的幻想之境。大刀这种冷兵器非常有“手感”,几乎是孩子们想象中最天然最威武的战斗工具。而且,经过抗战,大刀已经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武器了;有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它就成了专门用来砍鬼子的了 而自己对于这小说的好感还更多一层,因为其中的主人公也姓梁,姓梁的主人公总是非常带劲儿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宗族上的认同感,《创业史》里的梁生宝和《大刀记》里的梁永生都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里大家对这个姓氏有潜在好感。而这种好感,也就天然地被当时的自己认为是会自然地扩展到自己身上来的荣耀了 《大刀记》讲述的是一个因为被压迫而进行暴力反抗的故事,是一部民族解放的艰难历程中,奋勇顽强地杀鬼子、锄汉奸的英雄传奇――限于出版时的诸多限制,作者忍痛将第一部第16章之后的内容全部删去,还把第一部最后梁永生上了五台山改为去了延安。这样整部小说基本上就限于抗日战争阶段了,从清末民初开始的家族史、地域史的气氛被消解了很多 尽管如此,梁永生们“豁出去”了的大无畏形象,还是很成功地被塑造成了反抗者的一面鲜明旗帜。梁永生家与大汉奸家的几代仇隙,始终是一条导引读者情绪的重要线索。小说在高扬抗击日寇的大旗的同时,还符合人类关于复仇的原型故事的全部内涵外延 与现在的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年的这部小说完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成,主要的情节和人物都有原型,重要的故事和传奇都能在历史真实中找到对应的确有其人的存在。其中梁永生突围的情节就直接源自和作者住在一个院子里的老八路阎成在程庄的孤胆突围战。小说将阎成当年亲身经历的“死里逃生”真实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为《大刀记》第二卷中的“重返宁安寨”一章。《大刀记》第三卷中“夺枪”一章,则是参考宁津的八路军战士崔景生的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