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李渔《风筝误》语言动作诗性魅力.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渔《风筝误》语言动作诗性魅力

李渔《风筝误》语言动作诗性魅力   摘 要: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而作为风情喜剧代表之作《风筝误》的动作性特征更为突出,其动作性具有诗一般的特性。本文主要从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和韵律美三个方面来探析其语言动作性的诗性魅力 关键词:李渔 戏剧 语言动作 诗性魅力 剧本是为舞台表演提供脚本的,语言动作性是将剧本故事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最直观因素。而作为戏剧创作家兼戏剧导演者的喜剧大师李渔,更是注重剧本语言的动作性特征,以“登场”为意旨来进行创作。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的《风筝误》是其杰出代表作,其喜剧性的人物形象是由个性化语言刻画出来的,其奇巧的情节是由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推动的,其引人发笑的冲突滑稽也是由语言的动作性展开的。而戏剧语言包括宾白、唱词和科介,有动作性的语言又包括含有动作的语言和体现冲突、推动情节的语言这两个因素,它们都具有诗一般的特征。苏国荣在《戏剧美学》中写道:中国戏曲“是一种诗性的舞台艺术”。诗歌作为文学的源头,存在于一切艺术当中,戏剧也不例外,它在神韵上酷似这一母体,散发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动作性呢?一般人认为,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是指角色所说明的要做的事,或是已经做的事的言语,把戏剧语言误解为人物行动的说明书。其实,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不仅仅指某个词某句话含有显示动作的特性,它也含有更深刻的意义。语言动作需要与形体动作连同起来传神地塑造人物,更需要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能够体现戏剧冲突,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因素的语言,才能算是真正的有动作性 一、形神兼备的诗性特征 形神关系历来就是诗歌理论最关注的问题,在诗歌中,神即诗歌内容,形即诗歌形式。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与神的浑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而在优秀的戏剧作品中也显示出了形神兼备的诗性特征 在戏剧中,形即动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介动作,是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一种是内在的,读者可以想象思索的动作,即宾白与唱词中含有的动作。它被称为第一文本的内容,主要是将内在的情感暗蕴于唱词宾白中,通过语言神情传达思想。而科介动作,则是以外在的形式将人物的思想气质显示在举手投足间,这种外在的动作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被称为第二文本。如在《风筝误“生、旦对坐,旦用扇遮面介”“旦?o坐介”“旦觑生,不见介”“向内偷觑,大惊介”……在情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介动作也随之变化,“遮面”“静坐”“偷觑”“惊”等一系列的外在动作,将淑娟羞答答的样子、偷觑郎君的神态以及惊疑生气的神情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让我们很清晰地认识了淑娟的性格特征。然而,李渔不仅注重第二文本中外在动作的描写,而且还注重内在神情的刻画,他在《闲情偶寄“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1}他不仅重视“肖似”,而且还重视“神似”。因此,他又将淑娟隐曲的内心描写出来,“莫不是醉似泥,多饮了几杯堂上酒?莫不是善病的相如体态弱?莫不是昨夜醉眠花柳……”在这猜疑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淑娟眉头紧蹙、扫兴羞恼的神情,也更深入了解了她不知所措的内心活动。同时,与“惊丑”一出中爱娟大胆生动的滑稽动作相比,这些动作显示了淑娟大家闺秀的身份及其贤淑矜持的性格特点。这内外相统一的动作就产生了形神兼备的艺术美感。再如《风筝误“旦背手闲步,寻诗介”,这一科介动作只是简单地将演员需要表演的动作提示出来,而在“睛斜盼,手背抄,绕径寻诗莲步小。只因这拾风筝题目偏新,好教我和《阳春》想路难超……”的唱词中,剧作家好像把淑娟寻诗的神情和细腻的内心放大了,将她的灵气与诗才托于双眸之间,手背之中,莲步之下,更鲜活生动地展示了她优美的姿态、过人的才华,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倾倒,不得不为之喝彩 二、虚实相生的诗性特征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诗歌史上,“意境”一直都是诗人追求的审美境界,从《诗经》比兴手法运用开始,到刘勰的“隐秀”说、诗僧皎然“采奇于象外”的诗歌主张、中唐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晚唐司空图追求诗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的理论观点,再到宋人严羽、明清诗人等对意境的深入研究,最终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境界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正是由于实境与虚境的统一,才构成了美好的意境。其中,“实”就是指“状溢目前”的景物或人事,“虚”则是指在描写具体有形情景之外,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虚幻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诗歌境界的这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也影响到了戏剧文学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包括两个创作环节:一是剧本创作,二是在剧本创作基础上的舞台创作。在这两个创作环节中,剧本创作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的创作是为了达到舞台生动传神的表演目的。因此,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它不得不注重意境的创造。然而,戏剧又不同于诗歌,诗歌可以运用象征、比兴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