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學史期末報告
文學史期末報告
─司馬遷賦研究
一、前言:
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家和散文家,善於作賦,流傳下來的 《悲士不遇賦》一
篇是漢賦中優秀作品,思想和藝術價值都有很高的價值。關於其著作,除《史記》
之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尚有賦八篇及書二首,然而今僅存《悲士不遇賦》
與《報任安書》。
二、生平及個性 :
要瞭解作家的作品,先要瞭解其故事。
1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於 武帝平西南夷為五都,遷即奉史西征,還都報命,正
是武帝登封泰山之時,因司馬談不得參加,始有發憤將卒的事。自序說:「子遷
適使反,見父於河洛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父親因為憂憤生病而死,把重責
大任交付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從此之後,司馬遷不在是一個人了的個體了,也包
含他父親的遺命 ,他有著重大的使命,而這個負擔也影響到他後來對其一生的抉
擇。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個輝煌時代。所稱的「通古今之變」
的「今」為他所處的漢武帝時代。漢武帝時代不僅是漢代,也是中國歷史重要的
轉變時代。這時期選擇儒家思想作為政治指導的最高原則,塑造之後中國君主的
2
專制統治體系。後來,司馬遷因替李陵游說,因誣上之名, 卒遭吏議,與法吏
為伍,深幽囹圄,而被處於宮刑。
李陵案悲劇的發生最主要還是他的性格。從小接受儒家的薰陶,孔子的精神
是理性的,司馬遷的情感濃烈,平常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苦悶,寂寞 鬱結的煩惱
在。這種情感不只是憤懣的,同時是積極的、同情的,對一切美、對的事有著極
度的熱愛,這些都是他的本質。他的書是讚嘆,是感慨,是苦悶,是情感的宣洩,
但司馬遷終究是因為情字而讓自己遭遇此禍。
三、專家賦的出現和衰敗: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文人除了入仕之外只有寄食於諸侯和帝王。早期漢賦依
附貴 族遊歷 而興,因諸侯、帝王獎勵倡導而興盛,但到了東漢,由於因為亂世,
帝王對於文學的興趣產生改變,缺乏以言語侍從的專業賦家。東漢朝廷雖缺乏嚴
與侍從的條件,但班固、張衡的賦傳承了原有特質,仍致力於體悟寫志之作,於
是辭賦普及於民間。漢人作賦 ,直陳、諷刺、隱喻,由於作者身分不同,不同手
法,不同人生態度,表現其人生理想,反映現實,歌誦哲學,或描寫個人情感,
如,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
四、西漢、東漢賦的特色:
西漢的賦奏獻於朝廷,以口誦的方式,所以賦中大量 採用口語而衍生的複音
詞,為增強口誦的音樂效果,大量使用雙聲或疊韻的連綿詞,為使口語傳誦生動。
3
這些語彙,自然流利,生動而貼切,西漢賦篇瑋 字連邊疊綴,正是口語文學的
特色。漢賦極盛於武帝定儒術於一尊之後,言語侍從之臣奏御篇 ,自然披加儒家
的衣冠,並攀附儒家解析古詩所強調的價值。言語侍從的身分未改, 其專屬的讀
音不變,其學術思想的壟斷依舊,所以披加儒家外衣就成為西漢專業賦家奏御之
賦的共同特色。
4
東漢,當 專業賦家逞才於朝廷,賦篇以口誦呈現,馳騁其想像,鋪張揚厲,
以快入耳。口誦的文采,要求音節的抑揚變化,以求意象的直接顯現。但到了專
業賦家失去他們的天地,帝王不再是他們的知音,賦篇雖可逞才,卻不能向帝王
邀寵,於是漸成為抒發個人感慨和自娛的工具。賦作品的讀者不再是帝王,而是
文人,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對美感要求很重,以顯示其學博才高。
五、《悲士不遇賦》分析探討: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之無聞。
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
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
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 ;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闊兮;
人理顯然,相傾奪兮。好生惡死,才之鄙也。好貴夷賤,哲之亂也。
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
我之言矣,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云其否!
逆順還周,乍沒乍起。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無造福先,無觸禍始。
委之自然,終歸一矣。
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