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本章今年最为纠结,2012年8月31日通过,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取代了2007年的旧法,但教材并未做全面修订。本章内容经常出现在综合题中,因为综合题往往会涉及到民事诉讼。本章难以理解的内容不多,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民事审判基本制度,管辖、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审判程序等。2011年的2个题目均考证据。重点是新旧法无冲突的部分。 本章近五年考试分数统计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综合分析题 合计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2008 1 1 1 2 1 2 3 5 2009 2 4 1 2 3 6 2010 1 1 1 2 2 4 4 7 2011 1 1 1 2 2 3 2012 3 3 1 2 4 5 本章近五年考点归纳
2008 单项选择题 举证期限 多项选择题 抗诉条件 综合分析题 地域管辖 2009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中的执行根据 综合分析题 民事诉讼的管辖、简易程序的适用、诉讼时效、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的关系 2010 单项选择题 审判监督程序的对象 多项选择题 普通共同诉讼的条件 综合分析题 民事诉讼管辖;专属管辖 2011 单项选择题 举证责任; 多项选择题 民事诉讼的证据; 综合分析题 2012 单项选择题 缺席判决;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直接证据 多项选择题 专属管辖的案件 综合分析题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了解) (一)民事诉讼 (二)民事诉讼法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了解) 1.对事的效力。即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 2.对人的效力。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无论是对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还是对中国法人和组织或外国企业和组织,《民事诉讼法》均发生效力。 3.空间的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地方,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我国领土自然延伸的部分。 4.时间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的有效期间一般从立法机关颁布实施之日起,到明令废止或新法颁布实行取代前法之日止。《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新法典施行之前受理但尚未审结的案件,适用新法继续审理。 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掌握)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当事人平等原则包含以下内容:(1)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2)双方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辩论原则 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辩驳和论证。人民法院通过当事人的辩论,核实证据,查明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裁判。 (三)自愿与合法的调解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四)处分原则(新法变了,但是教材未作相应改动,新法增加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五)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诉讼原则(新法变了,但是教材未作相应改动,(新法扩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范围) 四、民事审判基本制度(掌握) (一)合议制度 合议制是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独任制只适用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具体说来,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按简易程序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新法变了,但是教材未作相应改动)才适用独任制。此外所存的民事案件,都应当采用合议制。 (1)一审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也可由审判员组成; (2)二审合议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 ★(二)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是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人员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可以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执行陪审制度应遵守: 1.适用简易程序和法律例外规定的一审案件,由法官和陪审员合议庭审理; 2.陪审员除不担任审判长外,与法官有同等权利; 3.陪审员不少于合议庭人员的三分之一; 4.陪审员条件; 5.不得担任陪审员的规定; 6.陪审员由基层法院院长提名,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7.陪审员任期5年。 (三)回避制度 1.适用回避的对象有: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2.适用回避的法定情形是:(1)审判人员或上述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