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之成书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之成书考
摘 要:陶宗仪创作的《南村辍耕录》是受到陶氏家学的影响、随着他生活的不断积累而渐渐形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似陶宗仪友人孙作序中所言是历经十年,而是最迟从元至正四年(1344)就开始了撰写,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式成书刊刻,凡二十余年。
关键词: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家学 成书时间
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笔记体著作,该书记载了很多元朝典章制度、民俗掌故及小说戏曲资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料、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受到陶氏家族的熏陶,陶宗仪兴趣广泛,且养成了在生活当中随时记录奇闻轶事的习惯,经过不断的积累,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了《辍耕录》的准备和创作。
一、《南村辍耕录》的准备
陶氏家族自古名人就很多,陶宗仪把陶渊明、陶弘景当作自己的祖辈来看待,在《辍耕录》卷一六中记录了此二人的年谱,且把自己晚年定居在松江的草堂称为南村,就是秉承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心态的体现。陶宗仪父亲陶煜博学多识,为人倜傥正直;母亲赵德真系宋太祖子燕王德昭十世孙孟本之女;舅父赵雍为著名的书画家。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使陶宗仪从出生起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为日后成长为一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陶宗仪自幼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颖,十岁时,父兄以伏生《尚书》口授宗仪,《尚书》历来被称为诘屈聱牙,而宗仪过目即能成诵,这让陶氏家族人刮目相看,倍加期许。[1]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宗仪自幼就对书法和字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称爰自蚤岁粗知六书之旨,凡遇名迹古刻,博览精研,靡有怠日。每续史传,以至百氏杂说,书录所记善书姓名,捃摭殆遍[2]。这种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学习习惯正是《辍耕录》得以完成的创作基础。
《辍耕录》的准备时间很长,如卷六的鬼赃末尾云:泰不华元帅为西台御史,阅其案,朱语曰鬼赃云。余亲闻泰公说甚祥,且具有钞具案文,惜不随即记录,今则忘邑里姓名岁月矣。据《元史》卷一四三《泰不华传》,泰不华在延祐八年(1320)拜江南行台监察史,后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拜中台监察史。又奎章阁事在天历二年(1329)二月,因此,宗仪听闻鬼赃事不会晚于天历二年二月,即宗仪19岁时。虽鬼赃一条是后来撰写入书,但宗仪却在如此小的年纪时就已经很自觉地把身边听到的事情随笔记录下来了。
又《辍耕录》卷一九《铁武肃铁券》条,文中记至元丙子,钱武肃铁券在战乱中丢失,后至元丙子(1336),铁券被一渔农捞得,后被钱贇购回,可说是失而复得。宗仪过访钱贇,钱曾出示铁券给宗仪一观,宗仪以为青毡复还,诚为异事,当即抄录券词和武肃王当时所上的谢表文稿。文中还说:昨晚检阅经笥,偶得于故纸中,转首已三十余年,《辍耕录》成书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详见后文),自后至元丙子到至正二十六年,首尾三十一年,与文中三十余年之说相吻合,若晚一年则与三十余年之说不符。因此钱贇失而复得铁券与宗仪过访钱贇的年份应该同是后至元丙子年。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宗仪在从事著述时的一个基本方法,即随时留意并记录下可以用的资料,以备他日撰著时采择使用,这在《辍耕录》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辍耕录》开始写作时间与成书时间
宁宗至顺三年(1332),宗仪二十二岁,适逢乡试,宗仪参加科举但未中第。孙作《沧螺集》卷四《陶先生小传》说他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务古业,无所不窥[3]。《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也有少试有司,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窥[4]。即陶宗仪科举失利之后,便弃举子业不为,潜心古学,寻师问友,增长见闻。《辍耕录》前有孙作序称:余友天台陶君九成,避兵三吴间,有田一亩,家于松南至正丙午夏六月,江阴孙作序。说此书系宗仪避兵三吴间、居松江时所作,共历时十年。序作于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前推十年为至正十六年(1356),即是书始撰之年。由于孙作与陶宗仪同代且关系要好,还作有《陶先生小传》,与陶宗仪生前行状基本无异,因此他的序较为使人信服。但翻检《南村辍耕录》卷四,其中有奇遇一条,记揭曼硕偶遇奇女子之奇事,文后道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明确给了我们时间信息:宗仪记载该事之时,揭曼硕尚在人世,官翰林侍讲学士。考欧阳元《圭斋文集》卷十《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5]及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六《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6]载述,揭傒斯字曼硕,生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正二年(1342)升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至正四年(1344)七月戊戌卒于任上。据此知,自至正二年到至正四年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