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太阳——从传播学角度看海子的诗歌_1.docVIP

不落的太阳——从传播学角度看海子的诗歌_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落的太阳——从传播学角度看海子的诗歌_1

不落的太阳——从传播学角度看海子的诗歌 【摘 要】海子的诗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海子诗歌的传播,简要地从 时代 因素、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受众的需要角度来 分析 海子诗歌受到越来越多读者青睐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海子诗歌;时代因素 1989年3月26日下午,海子在他生日这天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在山海关附近的一段铁轨上,让火车把自己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在遗书中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的确,海子生前是个不太被人关注的诗人,尽管他在短短五年的创作时间里,留下了200多首抒情诗,七部长诗。就像他在遗书中所说:“我是 中国 政法大学 哲学 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而没有说“我是诗人,海子。”可在他死后短短的几年里,人们早已淡忘查海生这个名字,而永远记住了海子这位天才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请平为海子选编了一部《海子的诗》,这部书出版于1995年,而截至2003年,该书已被第七次印刷,“数量之多,这在同时代的诗人当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1]“成千上万的人在朗诵海子的诗歌。他获得了人民文学奖,他的诗歌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2]生前寂寞孤独的海子不知是否会想到死后他的诗歌会那么热烈的复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诗歌传播中存在着很多制约性因素,如时代因素、 政治 因素、传播技巧、传播方式、诗歌质量、诗人知名度、读者素养等等,它们都有可能对诗歌传播效果产生 影响 。”[3]下面我就从海子的死说起,然后从时代因素和他的诗歌本身可能暗合的时代潮流和受众的需要角度来谈一下海子的诗歌。 一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4]的确,对于海子的死,任何猜测和解释都显得那么苍白,有人说:“作为诗人海子有作为哲学教员的查海生的自杀,没有本质的区别。”[5]西川也曾为海子的死 总结 了7个原因。这里,我并不想对他为什么要自杀作过多的解释,只想说一下他的死对他的诗歌传播带来的一点影响,当然并不是每个诗人死后,他的诗都能广为人知的,但海子的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诗歌的传播。 生前,海子尽管很寂寞,但也发表了一些诗作,如在1985年第一期的四川民刊《 现代 诗内部交流资料》上发表了他的《亚洲铜》,1984年写的《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发表在1985年山西大学北国诗社主办的《北国》诗刊上。《哑脊背》发表在1986年第十期的《草原》上。甚至还曾在1987年第四期的《十月》上发表了《农耕之眼》,也正是这组诗还让海子获得了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尽管如此,这些发表的诗歌仅仅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九牛之一毛,作为诗人的海子并不能因这些零星诗作的发表而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时,他诗歌的传播还主要停留在他的朋友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 于是,他带着孤独走了,遗留下了大量的书稿。他的死,震惊了他的好友和部分关注欣赏他诗歌的朋友,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个天才诗人而痛心、惋惜,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回忆、怀念和评论文章:西川《怀念》,《死亡后记》;邹静之《正午的黑暗》;韩东《海子行动》;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钟鸣《中间地带》;骆一禾《海子生涯》等等,这些海子的生前好友和懂得欣赏他的人的评论文章,无疑大大加速了普通人知晓海子的进程,正如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所说;“现在五年过去了,海子的确成了一个神话:他的诗被模仿;他的自杀被谈论;有人张罗着要把海子的剧本《弑》谱成歌舞剧;有人盘算着想把海子的短诗拍成电视片;学生们在广场或朗诵会上集体朗诵海子的诗……”[6]也许正是从谈论他的自杀开始,人们突然发现了这个天才——15岁考进北大的天才,然后开始谈论他的诗,进而模仿他的诗,改编他的剧本,以多种方式开始了对他诗歌的自觉不自觉的传播。也许正像西川所说:“很难说这里面没有一点围观的味道,忽然有那么多人自称是海子的生前好友,不能不让人怀疑到他们是想从海子自杀这件事上有所收益。”[7]然而不管这里面有多少臆想和误会,有多少“围观的味道”,有多少看客和猎奇的心理,不可否认的是,海子的诗歌在这些方式中被得到更为迅速的传播,并长久不衰,时至今天,离海子的死已有17年,他的诗依然生长在热闹的国土里,被一再地“移植”,他的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他这个“太阳的孝顺的儿子”,终于成为了不落的太阳。当然,一根稻草在人们嘴巴里咀嚼的时间绝对不能与一根金条相提并论,同样,海子并不能因为他的死而被人咀嚼好多年,他正是凭借着他那些散发着金子般光芒的作品赢得了人们持久的爱。 二 如果说,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敏感的神经的话,那么诗人无疑是这个神经的末梢,而天才的海子更是敏锐地捕捉和体验到了这个时代带给他的所有。在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已经起步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多种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和渗透,众多话语充斥着这个竞争日益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