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docVIP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 【 内容 提要】 李白早年就有“愿为辅弼”“济天下”,最终“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之志,一生也为之实现而用多种方式苦苦追求,最终仍未遂心愿。李白的入仕追求方式,展现了他的生存环境和处世心理状态,揭示了他人生悲剧形成的主观、客观因素。 【关键词】 李白 入仕方式 处世心态 本体个性   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 社会 的鼎盛时期,受传统思想意识熏陶、生活环境风气 影响 、 时代 精神的激励,早年就立下“愿为辅弼”“济天下”,而后“功成身退”的人生大志。其《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赠韦秘书子春 》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的管仲、晏婴那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像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洲”。其人生理想定位是“为辅弼”、“济天下”、“功成身退”。“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洲”就失去价值意义。因此,李白必须寻求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入仕致卿相“为辅弼”、“济天下”的途径,来达到“功成身退”的目的。盛唐文人入仕方式诸多,李白也试图用常人入仕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之志,但终未能令其如愿。本文就此试做论述。      一、不能“科举”伤心事,郁愤无奈苦难言      唐代科举入仕的道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命运以及家人、家族的荣辱。为此,当时的文人大多沿着这条道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唐代科举名目繁多,《 新唐书 》卷三十四《 选举志 》载:“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也。”此外,还有天子自诏的制科等。科举选拔以“明经”、“进士”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主,其中“进士”最为人们向往。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篇 》:“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享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竟集于进士矣。”又云:“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出身往往又是“居卿相”的主要资格,李肇《 唐国史补 》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又实在其中。”查阅《 新唐书·宰相传 》,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科举出身而为宰相者共十八人,占此时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多由“进士”出身。因此,人们对进士出身非常看重,以致有不能登此科而悔恨终生者。刘餗《 隋唐嘉话 》载初唐名相薛元超语云:“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面对这条众人所望之路,李白却没有染指,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以现有的 文献 史料看,李白终生没有参加过科举 考试 是确证无疑的。因而有时贤在著述中认为李白是“不屑”科举,此论值得细味。“不屑”一词在现有词典中有“不值得”和“鄙视”“瞧不起”之意。李白“不屑”科举考试,放弃让自己实现“功成”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考察李白作品,应该说他对科举进士是有过憧憬的。李白出生在一个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其父让他早年在家广泛读书,《 秋于敬送从侄瑞游庐山序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赠张相镐 》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早年习作多为五言律诗和赋体文章。唐代科举进士试以五律、赋为程式,《 酉阳杂俎 》前集卷一三亦有云:“白前后三拟《 文选 》,不如意,悉焚之,唯留《 恨 》《 别 》二赋。”应考科举进士试必须精熟《 文选 》之理,李白“三拟《 文选 》”,说明他曾经严格地为应进士试作了准备,期望通过科举进士试,入仕得官,实现理想。李白还作有送人赴举的诗文,《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云:“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 》亦云:“海激伫乎三千,天飞期于六月,必有以也,岂徒然哉?”“望丹阙而非远,挥玉鞭而且去。”对应举科考有赞颂之情,且观其诗文,亦未有指责科举入仕不当之言。言李白“不屑”科举,似可商榷。   唐代开科考取士,统治者是从维护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为出发点的,对人才的选拔,十分注重社会 政治 功用,因而对 参考 人员有系列严格的资格限定。据《 新唐书·选举志上 》载,参加科举考试者,须有“生徒”和“乡贡”的身份,必须“怀牒自列于州县”,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此外,州府解送的“乡贡”,还须同行者五人连保,凡有违“缺孝悌之行,资朋党之势,迹由邪径,言涉多端”等禁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