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感性与理性聚合虚拟艺术空间中的材质创造.pdfVIP

感性与理性聚合虚拟艺术空间中的材质创造.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3月 学 术 交 流 Mar..2014 总第240期第3期 Academic SerialNo.240No.3 Exchange 感性与理性聚合: 虚拟艺术空问中的材质创造 梁国伟,惠 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中心,哈尔滨150006) [摘要]材料是有机体和无机体的起源,材料的历史可谓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历史。通过对 于传统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材质创造历史的梳理,透视艺术中的材质创造活动,将清晰地辩识人 类对于存在之源的追问与探索。雕塑通过身体的触觉直接感知材料的物性,绘画则经由理性的思 考,通过色彩寻找光的材料本性。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这种探索只能徘徊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无法从材料的生成过程去感知并创造材料的物性。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的发展, 为艺术进入材料的微观运动,感知并展示材料生成现实世界各类有机体和无机体的材质提供了一 种可能性,从而也创造了一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新型媒介形式。 [关键词]材质;虚拟艺术;雕塑;绘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印记。材料构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而环境之美,又 主要源于环境构造材料与身体感知两者之间的和谐。于是,无处不在的材料,悄无声息地成为我们日常 生活中最普遍的感知对象。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充盈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材质” 这样一个知觉概念。换句话说,材质就是身体感官对自然材料内部运动状态的感知。当个体生命有能 力描述或构建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时,就必须将其对材质的感知外化为可以交流的符号,从而维护自己的 生存状态。当李格尔将艺术的本质定义为“作为形状与色彩的对象在平面上与空间中的形相”…时,他 似乎疏忽了形状和色彩构建的形相实际上就是一种材质符号。那么,我们是否能够说艺术的本质是一 种材质的创造呢?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困难的。不过,对于艺术中的材质创造历史进行一个 梳理,也许能够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会有所启示。 一、雕塑三维空间的材质:感性触觉材料生成的物性形式 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具有三维立体形态的雕塑。就我们目前所占有的资料而言,距今 3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以软质石板、兽骨、鹿角、象牙、贝壳、玉石、晶体滑石、石灰岩等 为材料的线刻、浮雕、圆雕和透雕等雕塑。其后随着火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逐渐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以 [收稿日期]2013—07—12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运用网络游戏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策略与实证研究” (12Bxw03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部专项“网络娱乐产品:传统艺术形式在网络媒介的重构” 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国伟(1953一),男,上海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网络与数字媒体形态设计研究。 ·219· 金木水火土为材料的雕塑。雕塑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几乎涉及天地问所有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构造 材料。基督教《圣经》中上帝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印度教《吠陀经》中大神普鲁沙身体转化为世界万物的 描述,古埃及神话中天神阿图姆从嘴里吐出作为儿子的天空和作为女儿的大地,随后又滴下眼泪生成人 类的传说……这些不同民族与文化流传下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记载,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 材料与生命之间的转化。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材料的永恒追问,孕育了人类的雕塑行为。值得注意 的是,雕塑所表征的对于材料的探察活动,主要是依赖人类的触觉感知展开的。这是否意味着触觉是我 们把握现实世界的最重要感知方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物体的基本性质,来自获取生命营养的舌 头触觉:冷和热以及干和湿。这两种基本性质,潜伏于身体内部,只在与外部事物接触时才显露出来,身 体如果失去这两项感觉,就无法维持生存。所谓物性,就是身体内部的机能释放与被接触物机能之间的 一个“中和点”B。。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湿冷的洞穴岩壁镌刻上栩栩如生的野牛形象,或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