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活书店及文学探究会余脉接续承传.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书店及文学探究会余脉接续承传

生活书店及文学探究会余脉接续承传   摘要:为研究生活书店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从《小说月报》与《文学》月刊的源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活书店以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文学研究会刊物的深层运作,不仅吸纳、团结了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续承传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风貌 关键词:生活书店;文学研究会;文学传播;《小说月报》;《文学》月刊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6 [GK-2!-2] 自“五四”以降,至北洋军阀政府结束前夕,文人求仕无门,但思想文化上较为自由,故而形成文人结社的社会环境。朱寿桐分析指出,“文学社团活跃的两个条件”,一是“政治上有所限制”,二是“思想文化上比较自由”[1]。一些作家自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志趣相投、友情所依、文学倾向基本一致的文学团体,这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当时的文学生态十分适宜这种文学组织的发生、发展,所以文学社团得以在文坛遍地开花。正如茅盾在勾勒1920年代文学景况时说:“从民国十一年(1922)到十四年(1925),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余。”[2]但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环境发展演变,原有的文学生态、文学秩序被打破,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当局相继出台新闻出版检查制度,颁布国家相关文艺政策,等等。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恶化,文学社团如履薄冰,多个文学社团不欢而散。就连郭沫若等人创办的创造社也难逃被查封的劫难。1932年,文学研究会同样面对离散的问题。因 《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与其他文学社团一样,固有的作家群体分化,作家不得不暂时退隐文坛,积蓄力量,谋划着重组或复出的可能。就在文学研究会解散不久,由邹韬奋等人创办的生活书店问世。这种历史的机缘巧合,为生活书店与文学研究会余脉的交集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 从《小说月报》到《文学》月刊: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接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在学术思想文化与刊物及作家群体间,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即“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较为普遍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以刊物带起思想文化群体,刊物兴则群体兴,刊物散则 群体散”[3]。《新青年》杂志就是可信的例证。显然,这种认为刊物是当时学术、文化、文学的重要维系者的观点是恰切得当的。王晓明认为对“五四”文学传统的讨论,不仅要注意那一代作家的创作,更要注意“五四”时期的报刊杂志和文学社团,注意到它们共同的文学运行机制及内在规范等问题[4]。在创造社的“孕育”期,郭沫若与张资平等人亲身创办刊物,历经周折,总结“刊”“社”“出版社”三者的关系,他们达成一个共识:“有了刊物才有社,刊物是社的凝聚力所在,刊物是社的形象体现,刊物是使社立足于文坛的唯一方式,刊物几乎是社团的一切。找不到出版社,成立一个空头社团便没有什么意思了。”[5]较之前者“刊物”与“群体”(社团)二者的讨论,后者将书店(书局、出版社或文化机构)的重要关系拉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无疑是对前者研究的一种推进与深化 (一)《小说月报》停刊前后 《小说月报》的热心读者暨《文学》月刊当时的编辑人(见证人)黄源有这样一段回忆的文字:“郑振铎主编《小?f月报》十年,1932年一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被毁,《小说月报》停刊,灾后竟不予复刊,因此,郑振铎就酝酿另办一刊物”茅盾关于《小说月报》复刊事宜的回忆:“一九三三年春节前后,郑振铎从北平回到上海度假(当时他在燕京大学教书)。三月下旬的一天,他来看我。我们谈到现在缺少一个自己的而又能长期办下去的文艺刊物,像当年的《小说月报》;作家们,尤其是青年作家们,写出了作品苦无发表的地方。郑振铎忽然说,我们把《小说月报》重新办起来如何?《小说月报》自一二八沪战而停刊后,已一年多了,未闻商务印书馆当局如王云五之流有复刊的表示。我对郑振铎说:你的丈人虽是商务元老,但是复刊《小说月报》,恐怕他也做不了主。商务当局是愈来愈保守了,他们是怕我们的。倒不如另找一家书店来出版。”[6] 从黄源的回忆来看,《小说月报》停刊的主要原因是日寇侵华战争破坏所致。这的确是客观原因之一,但句中“灾后不予复刊”所透露给我们的是商务印书馆不愿《小说月报》复刊,我们可以推测,商务印书馆趁机将其抛弃的嫌疑还是有的。其实,事实本也如此,黄源回忆文字的言外之意,触发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寻味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是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3人分别担纲主编的,虽属一份文学刊物,他们同为文学研究会骨干成员,但三者在《小说月报》编辑风格上却迥然不同。沈雁冰重文艺理论批评,郑振铎重“整理国故”有学者研究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