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胆道蛔虫病创新
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在胆管内截断蛔虫。一旦发生,应用气囊导管将残留虫体取尽或留置鼻胆管引流等,用8万U庆大霉霉素的生理盐水50ml冲洗,直到虫体完全排尽为止,否则残留虫体将会成为继发结石的核心。 2.手术治疗 国内胆道蛔虫症手术治疗1397例,治愈1343例(96.13%),死亡54例(3.86%)。保守疗法2210例,治愈2205例(99.77%),死亡5例(0.23%)。 国内在1958年以前对胆道蛔虫症以手术治疗为主,认为延误手术时机,会导致严重后果。 治疗 1958年以后,广泛采用非手术疗法,获得较好疗效,手术治疗的机会已大为减少。 (1)适应证: 目前对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及镜下取虫、引流等)失败者或出现以下并发症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①胆道大出血。 ②胆道坏死、穿孔、腹膜炎。 ③肝蛔虫症,包括蛔虫性肝脓肿,肝内胆管蛔虫嵌塞。 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⑤合并胆道结石、胆总管梗阻、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等,且经积极的内科及内镜下治疗无效者。 治疗 (2)手术方式: 探查胆总管、胆囊、肝脏和胰腺,切开胆管引流;胆囊内如有蛔虫则作胆囊切除;有肝脓肿、胆囊及胆管穿破、胆道出血者应给予相应处理。 预后 蛔虫病一般预后良好,有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影响健康。 预防 作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搞好饮食卫生以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及时治疗肠道蛔虫病也是重要的环节。经常服酸性物质(山楂、食醋)能否防止蛔虫“上游”值得一试。 疾病简介 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厥”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已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关,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约占胆道疾病8%-12%,少数地区占胆道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解放后,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大城市医院已成为少见病。 疾病简介 多数胆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以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等手段可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考虑手术治疗。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多有增加。 3.大便中查到蛔虫卵。 4.B超示胆管内有蛔虫声象图。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 疾病治疗 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biliary ascariasis 类别 消化科/肝胆疾病/胆囊疾病 ICD号 K83.8 概述 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 流行病学 本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以农村多见,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占25%~40%;其次为11~20岁的青少年,占20%~30%;再其次为21~30岁的成年人,占15%~25%。以上3个年龄组发病占总数的65%~95%。通常15岁以下儿童,发病可占总数的50%左右。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为1.5~2.0∶1.0。 病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 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装配式多层混凝土墙板建筑技术规程》.pdf VIP
-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指导规程.docx VIP
- 监狱电网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 2025年中国婴儿纸尿裤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鼎捷ERP全套操作参考手册.doc VIP
- 牛津译林六上Unit 3 Holiday fun Cartoon time课件.ppt VIP
- 「备战2024高考语文」重点古诗文篇目默写复习:《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精选.docx VIP
- 2025年秋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默写版 .pdf VIP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pdf VIP
- 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