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学习要点   《诗三首》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即766年,杜甫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就是两年。作者在这两年中过的虽是流浪生活,但却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两年中,杜甫共写出了四百多首诗歌。有不少作品是属于长篇、名篇。   《秋兴八首》共八首诗,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首。《咏怀古迹》共五首,课文节选的是第三首。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要诵读这三首诗,解决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基础知识学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砧(  )  壑(  )  荆(  )  妃 (  )   鬓(  )  朔(  )  冢(  )  琵琶(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两开:第二次开放,文中指第二次看到。   催刀尺:赶裁新衣。   去:离开。   省:曾经。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潦倒:衰颓、失意。   3、知识积累。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因避讳而改称明妃。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匈奴,这时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汉元帝因此而杀了许多画工。王昭君也是传说中的四大美女。   二、课文内容学习。   (一)《秋兴八首》(其一)   1、找出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   玉露、枫树林、丛菊暗示了当时的节令已属深秋。这也就正好照应了题目中的秋兴二字,借秋天的景色来感物抒怀。   2、如何理解丛菊两开?   这里的丛菊两开并不是指菊花两次开放,作者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走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两次见到菊花开放。   3、文中哪一句诗最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最能够表达出诗人心情的是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既是真实的事物,是作者走路的工具,同时也是作者自比,作者把自己比喻一叶在外漂泊的孤舟,更显几分凄凉与悲伤。   4、尾联两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现了什么?   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给在外的游子缝制寒衣的习俗,诗人们常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这两句也深化了上句的故园心,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以及那浓浓的乡愁。   (二)《咏怀古迹》(其三)   1、作者为什么要写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共有五首诗,依次写了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作者并不是为了写古迹而写古迹,而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王昭君在计中的形象是如何突显出来的?   诗的开头,作者先写了昭君的出生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个年轻女子能够远离父母嫁到匈奴,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雄伟的山川似乎是王昭君坚强性格的象征。诗的第二联,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了两个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者写王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去二字从正面表现了王昭君的坚强。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写昭君坟上长出了青草,这青草传说中是常青的,它们仿佛在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昭君的爱国与思乡。昭君远嫁匈奴,对于国家来说也许是幸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在这里以含蓄的笔法揭露出了当时的事实,说明了当时皇帝的昏庸。既然已经决定昭君出嫁,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又进一步突出了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3、诗人通过写王昭君寄托了自己什么要样的情感?   诗人与王昭君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诗人此时怀念王昭君并不是偶然的,在这里,他们的遭遇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王昭君入宫被妒,杜甫入朝被妒。王昭君被迫远嫁匈奴,杜甫也只能到处流浪。杜甫当时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借王昭君之事,来表达内心的悲愤。   (三)《登高》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前两联的写作角度是怎样的?   作者在首联,写了俯视所见所闻,颔联则写了远望所见的景色。   3、文章的前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前两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的前两联勾勒出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这为下文抒发身世之感作好了铺垫。   三、问题思考。   1、《咏怀古迹》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案提示:悲愤,而不是同情。   能力检测   1、下列加红字在诗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壑(hè)    荆(jīng)   B、妃(fēi)    冢(zhǒng)   C、潦(liǎo)   砧(zhēn)   D、鬓(bìn)    渚(zhǔ)   

文档评论(0)

8jmoiza5u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