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记启功.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浮光掠影记启功.doc

浮光掠影记启功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有几栋安静祥和的教师宿舍,房子系用红砖所砌,师大人都管它们叫“小红楼”。享誉海内外的大学问家、大书法家,当代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文字学、文物鉴定、绘画等诸多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启功先生就住在其中。   先生给自己住的那一栋楼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叫“浮光掠影楼”。并赋诗一首:   窗前风动绿荫稠,无愧浮光掠影楼。   因病懒开尘土砚,枯肠搔遍雪霜头。   巡檐偶遇伤弓雀,行路多逢砺角牛。   愿借半龛弥勒席,常开笑口不知愁。   事实上,整个师大的校园都是先生的家,生活在师大校园里时时都能感受到先生的影响。校园里的教学楼、办公楼、书店、图书馆甚至食堂、餐厅的匾额几乎都是由先生书写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南门附近的校训碑,上书清峻秀拔的八个大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是先生在1997年85岁高龄时写下的,堪称对“师范”二字最经典的解读,同时也是先生学问和人品的最好写照。      治学与吃饭      我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是2001年9月。在文学院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89岁的启先生亲自到场讲话,由于我的导师是启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因此我这个徒孙辈的后学对启先生更是充满了好奇心和亲切感。先生面圆微胖、说话幽默,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一副憨态可掬、温和慈祥的样子。那天先生讲到他刚到钟敬文先生那里“打气”回来,有许多的感想……我当时并不明白何谓“打气”,以后问了我的导师才知道,先生常把探望钟先生叫做“打气”,因为钟先生要比启先生年长十岁,每每看到钟先生已近百岁,依然治学不辍、诲人不倦,启先生便能得到很大的鼓励,干劲也就更足了。启先生说他在每日三餐时,看着碗里的饭他会三省其身:“今天做了什么学问?有没有什么收获?”如果自己懈怠了,饭也就不能吃得心安。      博闻通识与“猪跑学”      启功本姓爱新觉罗,系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然而在高祖一辈时就已家道中落,到曾祖父一辈时,更不得不请求朝廷革除封爵,而靠考科举求仕。先生一岁失怙,依祖父毓隆生活,10岁时祖父去世,家中破产。然而先生幼年聪慧,又十分勤奋,加之曾祖和祖父颇多门生,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启先生刻苦攻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生活日艰,先生中学尚未毕业就辍学谋职,但向学之志始终不泯。他先后拜贾羲民、吴镜汀、戴绥之等名家为师,学习绘画和古典文学,后蒙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提携,并得齐白石老人点拨,遂能兼收并蓄,最终自成一家。先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训练,没有高等学历。像他这样能得众多名师指点而又勤奋自学,最终成为学问大家的,在当代中国恐怕极为罕见。启先生的学问以驳杂为特点,很难以现代学科分类的方式来对其学问加以归类。他的学问修养更像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知识修养,深具传统文化特色。   先生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又长于文物鉴定,古籍版本、红学和古文字学等。早在20年前,先生就开始招收古典文献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先生对自己的学问倒是谦虚得很,据我的老师讲,他常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的驳杂学问戏称为“猪跑学”,想以此为喻来打消学生们对于他的繁难学问的畏惧感。意思是说,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这些看起来比较难的学问,只要肯下苦功夫去多看多研究也就容易掌握了,并不像学生们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   当然,“猪跑学”的深层的含义,是先生对于现代分科教育体制的批评。   他认为:“作为文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应具有比较广博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历史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举凡文字、音韵、诗文声律、金石碑帖、版本目录、典章制度、哲学宗教思想、学术源流等等,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才能胜任文史专业研究的需要。现在由于基础教育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缺乏文史方面的基本素养,在某些‘常识’方面还属于空白,一切需从基本训练做起。而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现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在某些方面不尽合乎需要,以及专业划分过细等原因,授教者往往各司其职,相互不通音信,又或执其一端,各言其是,而未能通贯……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有志从事文史专业研究的学生在经过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后,在某些基本知识方面仍有所欠缺,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入手加以解决……更难以打破学科分界,形成开放贯通的学术视野。”   他又举例说:“中国古代文学就分成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四段,四段中又按朝代分为若干个小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段去钻研,教师只能讲自己的那一段,讲唐诗的就不能讲宋词,讲宋词的就不能讲唐诗,否则就越界。实际上宋词和唐诗之间是有着继承的关系的,不能割裂开来。这样培养的学生知道的就是他学的那一点点东西,也就培养不出通才。”   先生70岁时曾填有《沁园春》一词,对自己的学问作了极为谦虚的评价:   “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