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柯理论遭遇中国问题.doc
福柯理论遭遇中国问题
□福柯认为西方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制造威慑转向个体规制,是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而达顿则认为中国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家庭规制转向集体规制,是从一种群体性转向另一种群体性。
Michael R. Dutton, 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 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澳]迈克尔?R?达顿著,郝方?P、崔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澳大利亚汉学家迈克尔#8226;R#8226;达顿(Michael R. Dutton)借着自己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在其《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一书中,着实让福柯理论也过了一把“中国瘾”。福柯在1975年出版的《规训与惩罚》(Descipline and Punish)中,把刑罚变迁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策略行为,力图厘清权力技术与刑罚制度相勾连的“毛细结构”。达顿这本书也试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类似的谱系研究,从该书的主标题《中国的规制与惩罚》(或译为《规制与惩罚在中国》)(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就可以看出,其与福柯的著作何其相似!当然,达顿并不是在为福柯写一部拙劣的续集,也不是简单地把福柯的结论移植到中国语境。相反,虽然遵从了福柯的权力观和分析进路,但是达顿认为,福柯的结论具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福柯的结论在中国并不适用。作为替代,达顿理出了中国刑罚变迁的一条进路,即该书的副标题《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
让我们首先简单勾勒一下福柯的思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刑罚变迁史上,公开执行的酷刑与监狱之间的承接关系。具体而言是两个问题:①公开执行的酷刑为何消失?②监狱为何诞生?酷刑的消失通常被宣扬为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的胜利,然而福柯从谱系学进路,在史实的“细枝末节”中追寻酷刑消失的原因,最终发现:酷刑并不必然与司法擅断和刑罚威不可测的恐怖连接在一起。酷刑并不等于任意施刑,而毋宁说是一种权力技术。公开执行的酷刑作为一种“仪式”,其主要目的不是重建正义,而是以儆效尤,重振君主的权力。而酷刑之所以消失,就是因为君主逐渐发现,酷刑不足以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因为在公开行刑的恐怖仪式中,民众的角色是多义的――诚然,在一些公开处决中,民众会受到恐吓和威慑,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中,则引起了社会的骚乱:民众不是服从统治者,而是嘲笑统治者;而被处决者常常变成民众的英雄。因为这些弊端,当权者逐渐抛弃了公开执行的酷刑,转而发现,监狱才更能契合权力技术的需要。监狱根据军事化的时间表对罪犯进行行为训练、培养习惯和对人身加以限制,从而构成对肉体的有效规训。在公开行刑时,场面宏大,有受刑人,有施刑人,有看客,大家共同实现刑罚的目标;而在监狱中,受刑人是被个体化地标定的和规训的主体。简单来说就是:酷刑是通过压制来威慑群体,而监狱是通过军事化管理来驯顺个人。不言而喻,后者更为有效。由是,以“隔离”、“禁闭”为主要特征的近代监狱纷纷建立,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
达顿非常赞赏福柯的分析进路,但是他认为福柯的结论仅仅适用于欧洲,而不适用于中国。他指出,从“公开执行的酷刑”到“个体本位的监狱规制”是刑罚变迁的欧洲模式,而中国模式则是从“父权本位的相互规制”到“人民本位的集体规制”。具体来讲,中国古代的刑罚虽然也以施加于肉体的酷刑为主,但是始终体现的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的规制技术。就像保甲制度一样,中国的传统刑罚所指向的并不仅是个体的人,而更是作为家庭之一部分的人,惩罚个体在本质上也就是惩罚家庭――家庭不能很好地管束其成员,这本身就是罪过。由是,中国产生一种独特的刑罚――“族刑”;即便是非株连性质的刑罚,受刑人也不过是“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居间者,成为刑罚的景观、羞辱的景观、对肉刑进行公开展示的景观,进而成为使其家庭蒙羞的景观”。(P127-128)通过惩罚个人来规制家庭,通过规制家庭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到民国时期,局势大变。我们也曾尝试借道日本,引进西方的监狱及其背后的个体性规制技术,此即所谓近代狱制改良。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种个体性规制与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集体主义并不能很好地契合。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主体,反映到刑罚制度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改制度。虽然劳改制度也是利用监狱,也有数据统计、犯人编号、分押分管等等个体化的做法,但是其原理与西方不同,因为“此种个体化恰是为了强化集体。在该制
文档评论(0)